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记述中国草种蝇属(双翅目,花蝇科)2新种P.subcurvifolia sp.nov.和P.sinosingularis sp.nov.,并附上尾器绘图,编制了中国本属29种雄成虫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通过扩增中国普缘蝽属Plinachtus Stl(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科)已知的4个种:刺肩普缘蝽P.dissimilis Hsiao,1964,钝肩普缘蝽P.bicoloripes Scott,1874,黑普缘蝽P.acicularis(Fabricius,1803)和棕普缘蝽P.basalis(Westwood,1842)的COI(1338bp)序列,计算其种间/种内的遗传距离,并进行基于距离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的分析,结果均支持将刺肩普缘蝽和钝肩普缘蝽合并为1个种。  相似文献   
3.
基于林奈命名法和林奈分类系统的生物分类系统已经存在250多年并仍然为广大生物学工作者使用,由此产生的国际动物、植物、细菌的命名法规亦执行了100年(1905年,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1版产生),并在不断修订.随着分类方法的不断进步,林奈分类系统的一些缺陷逐渐显露,一种被称为生物谱系命名法规(PhyloCode)的新的命名法出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基于系统发育系统学的命名法规一经问世就引起诸多争论,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命名法规,无论与传统的命名法规融合还是独立发展,对于已有的分类系统都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蝮蛇咬伤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卫兵  高想 《蛇志》2000,12(3):43-44
提高对蝮蛇咬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了解加强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994-1999年10月的76例蝮蛇咬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分为加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从治疗过程,治疗前后对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加强组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死亡风险度、痊愈率、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治疗蝮蛇咬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能明显缓解危重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测定了昆虫纲半翅几姬缘蝽科Rhopalidae绿环缘蝽Stictopleurussubviridis Hsiao的完整线粒体基凶组.为异翅亚目蝽次目Penmtomomorha中的首例研究.该线粒体基因组为全长15 139 bp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含有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凶组中典型的37个基因,AT含量为75.7%.各基因的排列方式与六足动物假想祖先相同.该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紧凑,有基因重叠现象.在tRNA-Ⅱe与tRNA-GLn问发现一个罕见的79bp的非编码序列.tRNA-Ser的二级结构中DHU臂缺失,无法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CO2和CO3终止密码子为T,其下游为同链编码的tRNA基因.基因组AT含量为75.7%,密码子使用频率也反映出AT偏好.两条链上蛋白质编码基凶的CG-skew趋势相反,密码子使用频率也反映出两链不同的CG偏好.蛋白编码序列并不总是使用与tRNA的反密码子相对应的密码子,密码子的使用并不随机.使用频率最高密码子为NNA,使用频率最低的密码子为NNG.与臭虫次目Cimicomomorpha中的锥猎蝽Triaatoma dimidiata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ATP8为进化最快的蛋白质,CO1最慢,但tRNA和rRNA基因的进化速率比蛋白质基因低.  相似文献   
6.
张健  朱卫兵  许建华  徐勇  丁晓雯 《蛇志》2002,14(1):44-45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是由感染或创伤等引起的 ,以过量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释放为特征的一系列全身性反应。我院自 1 980~ 2 0 0 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 3 4 5 2例 ,其中并发 SIRS的共有 2 4 6例 ,经及时抗菌减毒加强治疗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 48例 ,使 MODS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 ,其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4 6例 SIRS患者中 ,男 1 2 6例 ,女 1 2 0例 ,男女之比为 1 .1∶ 1 ;年龄 3~ 76岁 ,其中 1 8~ 5 0岁的青壮年居多。蝮蛇咬伤至就诊时间 :1~ 5 h3例 ,6~ 1 0 h1 2例 ,1 1~ 2 0 h2 0…  相似文献   
7.
【目的】早竹是一种重要的笋用竹种,人工经营的早竹林出笋率高、经济价值大。然而一些蝇类寄生于早竹笋内,导致竹笋品质降低、竹林退笋率增加。通过研究早竹林内蝇类种群动态和物种多样性,为科学防治笋蝇提供依据,以降低早竹笋的退笋率,增加竹笋产量,提高早竹种植的经济效益。【方法】采用黄板诱捕法调查早竹林内蝇类的多样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蝇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并使用变异分解的方法分析了空间变量和环境变量对蝇类β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早竹林内共诱捕到的蝇类有8科10种,其中竹笋绒茎蝇Chyliza bambusae、江苏泉蝇Pegomyia kiangsuensis、横带花蝇Anthomyia illocata、常齿股蝇Hydrotaea dentipe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是早竹林内的优势物种;黄板周围1.5 m范围内成竹数量和幼笋数量对蝇类的多样性有显著性影响,早竹林内蝇类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成竹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空间变量单独对蝇类β多样性的解释量为8.54%,环境变量单独解释的量为28.84%,两者共同解释的量为10.46%,不能被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解释的量为52.16%。【结论】本研究展示了早竹林内蝇类多样性变动的动态,并阐释了蝇类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对于竹林害虫的综合治理、提高竹笋产量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