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特有广布树种。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旨在以分布于秦岭、贺兰山和晋陕两省的10个天然油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线粒体DNA(nad1和matR内含子)的序列,探讨地理阻隔对油松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天然油松种群的10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7个单倍型,多态位点172个,简约信息位点35个,单一多态性位点137个。其中1个单倍型为全部种群共有,4个单倍型为2-5个种群共有,其余22个单倍型为各个种群所独有。在这10个种群中,有8个种群分别具有1-4个独有单倍型。尽管秦岭南侧种群和北侧种群分别具有两个和一个独有单倍型; 贺兰山东侧种群和西侧种群均具有3个独有单倍型;但是与晋陕种群(即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相比,其种群独有单倍型平均数目则明显较少。与此同时,不仅秦岭南北两侧或贺兰山东西两侧种群的独有单倍型的进化关系往往较近,而且秦岭北侧或贺兰山东侧种群的独有单倍型与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的某些独有单倍型的关系亦较近。从而导致秦岭南北两侧或贺兰山东西两侧种群与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之间表现出比较复杂的聚类关系。由此可见,油松的遗传结构与山脉屏障的存在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碳密度的精确估算是区域森林碳储量研究的重要基础。以2005和2010年吕梁山南段2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和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森林乔木层的生物量进行估算,发现前者估算结果显著高于后者(P0.01),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更适宜于中小尺度生物量估算。依据回归模型法获得的28×112(物种×样方)碳密度矩阵,对森林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A、CCA排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对不同生境条件下乔木层的碳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吕梁山南段森林群落可分为8个群系,不同群系间碳密度差异显著(P0.01),其中辽东栎+色木槭群系和辽东栎+油松群系显著高于其他群系,白皮松+侧柏群系最低。2010年乔木层碳密度显著高于2005年,平均每年以1.54 t·hm-2的速度增加。乔木层碳密度与海拔或坡度呈显著相关,随海拔或坡度的增加碳密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阴坡和半阴坡(北坡和东坡)碳密度大于阳坡和半阳坡(南坡与东南坡),山脊碳密度最小。因地制宜进行物种选择和抚育管理,可显著提高森林碳密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