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分别以苗期(分蘖)、拔节期、抽穗期叶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双—三核期、花粉粒时期的花药为材料,对由小麦CMS与恢复系杂交F1杂种优势形成机理作了比较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中有超亲、亲二型和低亲三种蛋白质表达类型出现,出现频率为亲二型>低亲>超亲。对这三种类型共17个蛋白质斑点作了质谱分析,其功能涉及DNA和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环境防御,基因转座及光合作用等。苗期生长特性如叶鲜重、叶干重、叶片数,F1杂种倾向于双亲,没有观察到杂种优势现象,这与F1叶片中蛋白质表达多数呈亲二型相吻合。但F1中分蘖数多于双亲,因此其总鲜重、干重、总叶片数明显呈现出杂种优势,然而这种杂种优势现象与蛋白质组的变化是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植物细胞内2种重要的细胞器。由于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被认为是一种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性状,因此,近1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与CMS相关蛋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线粒体相比,叶绿体与CMS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虽然一些研究者在核不育水稻中,观  相似文献   
3.
用双向电泳分析百合减数第-分裂周期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振英  彭永康  陈宏 《植物研究》2001,21(4):596-599
利用双向电泳方法检测到百合减数第一分裂花粉母细胞内约有130种蛋白质组分,其中有两类蛋白质呈现周期性变化.70KD/pI6.1、66KD/pI6.4、68KD/pI7.2在中期、后期消失,末期重新出现;而10KD/pI5.3则在中、后期出现,末期消失.在减数第一分裂不同时期也有多种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现象,20KD/pI3.7、17KD/pI3.8、16KD/pI3.7、15KD/pI3.3、11KD/pI3.8、10KD/pI3.7六种蛋白质在后期合成;蛋白质呈现出周期变化和在不同分裂时期的合成与降解可能与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周期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20%(wv)的琼脂糖凝胶和5%(wv)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小麦白粉病抗、感特性品种基因组DNA的RAPD检测结果表明:5%聚丙烯酰胺凝胶对线性DNA分子(01~20kb)和长度相差100bp以下的DNA分子的分离较2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效果好。因此,我们研究出了一项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小麦白粉病抗、感特性的新技术,在工作中建立了一种适合于检测小麦基因组DNA结构差异的电泳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1)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新配比;(2)分离DNA片段的最佳凝胶浓度;(3)电泳条件;(4)脱色、漂洗、银染、显色过程。实验发现,该技术对于小麦白粉病抗、感特性检测中的小片段和长度相差100bp以下的线性DNAPCR扩增结果的分辨效果较好。应用该技术在抗感品种间已经发现了DNA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固相pH3—10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对玉米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CMS)及其相应保持系叶片(苗期、拔节期、孕穗期),胚轴,胚根和花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粒小孢子单-双核期)线粒体蛋白质组中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PDQuest2D图像软件分析表明,苗期和拔节期叶片约有150个蛋白质斑点,胚轴和胚根中可识别出150个线粒体蛋白质斑点,花药中约有100个斑点。利用MALDI—TOF—MS方法.运用MASCOT软件于NCBI进行数据查询.对T—CMS与相应保持系中存在的差异蛋白进行归属鉴定,在T—CMS中存在,保持系中缺失的线粒体蛋白质有:r40cl protein(胚轴中),mature anther—specific protein,DNA—directed RNA polymerase 23kD subunit.hexokinaseⅡ和T—CMS中缺失而在保持系中存在的有:glutathione S—transferase.putative protein。其中T—CMS与相应保持系间.线粒体蛋白质组呈现出差异的组织有胚轴、胚根和小孢子单-双核期的花药。叶片的不同发育时期线粒体蛋白质组呈现明显变化.但T—CMS与保持系间没有差异。在小孢子单-双核期(花粉败育期)的花药中,T—CMS与保持系间线粒体蛋白质组出现明显差异,线粒体蛋白质组出现变异的时期与花粉败育时期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九南一号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生化特性已有报道,发现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β淀粉酶等的同工酶有明显差异。此研究集中在花药中,无法探讨不同生长发育期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的遗传差异,同时他们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没有作负向分析。为探讨水稻二九南一号雄性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高等植物雄性不育特性的遗传本质,我们以具有野败型不育细胞质、细胞核相同的水稻二九南一号(Oryza sativasubsp.Indica)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正、负极向过氧化物酶、β-淀粉酶、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叶蛋白,结果初报如下。一、正、负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所分析的7个组织(根、茎、叶、芽鞘、胚轴、花药、胚乳)中不育系与保持  相似文献   
8.
在玉米黄早4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的10个组织(叶、根、茎、芽鞘、胚轴、苞叶、穗轴、花丝、雌蕊、花药)中共检测出18种正、负极向过氧化物酶,其中有7个组织不育系与保持系间过氧化物酶没有差异,只有在3个组织中(叶、茎、花药)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的过氧化物酶存在差异,说明玉米黄早4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过氧化物酶可能由细胞核基因编码。不育系与保持系个别组织内过氧化物酶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核内编码过氧化物酶的基因表达异常所引起,而这种表达异常,可能是与不育系中不育细胞质基因调控核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陆稻和水稻苗期根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陆稻是指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中适于旱地栽培的稻作,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6。过去,国内外重视水稻而忽视陆稻,因此对陆稻的研究偏少。我国在60年代前后曾对陆稻的根系生长特性、水分对陆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等作过一些观察,但从生理生化角度对陆稻的抗旱特性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工作以朝鲜、日本、美国和我国的陆稻品种为材料,对陆稻和水稻苗期根系的形态特征和苗期根系中的MDH、POD、COD三种同工酶作了较仔细的比较,试图探讨陆稻抗旱的可能机理,为农业生产上扩大种植陆稻、选育抗旱陆稻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