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燕  张彩虹  吴钢 《生态学报》2005,25(2):380-387
研究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提出了以下三个论点:(1)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物质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显示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下降或衰退,会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或种类的减少甚至种群灭绝。(3)森林生态系统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集合体和反映体。人类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综合体,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就取决于这二者的关系。如果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就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良好,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的状态;但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利用而不加保护,那么随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逐渐衰竭,森林生态系统将逐渐失去某些功能且变得支离破碎,也就无法保持健康的状态。提出了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并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解决途径:(1)实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和可再生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物多样性。(2)发展“接近自然的林业”。近自然林业是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人类的木材及林产品利用目的而设计的容许有一点偏离自然的森林模式,以森林生态健康为目标的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理解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该研究以泰山4种主要优势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为研究对象,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及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DNA V4-V5区扩增产物进行双端测序, 分析了4种树种细根分解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4种植物细根分解速率差异显著, 阔叶树种分解速率显著高于针叶树种, 表现为刺槐>麻栎>油松>赤松。(2) 4个树种细菌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观测到的物种数、Ace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 且阔叶树种刺槐和麻栎显著低于针叶树种赤松和油松。4种细根分解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细根初始碳(C)含量、木质素:氮(N)和C:N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3)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在5%以上的优势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 且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在4个树种之间差异显著, 特别是阔叶树种变形菌门显著高于针叶树种。在纲水平上, 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不明放线菌纲、鞘脂杆菌纲为主要的优势纲, 其中α-变形菌纲、不明放线菌纲在4个树种之间差异显著。(4) 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 细菌优势门和纲相对丰度受到凋落物初始化学性质的影响, 特别是变形菌门和α-变形菌纲; 变形菌门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与细根分解速率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结果也显示, 细根初始N、磷(P)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考察了不同的干燥预处理手段(烘箱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及减压内部沸腾法中各因素(真空度、温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等)对壶瓶枣多糖及蛋白质得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对原料枣粉的色差和多糖、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含水量无明显影响;真空冷冻干燥所得的枣粉色差小、多糖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综合考虑,选用真空冷冻干燥作为原料预处理手段;减压内部沸腾法最佳工艺参数为体系内温度60℃,液料比50∶1(mL∶g),提取时间30 min,此时外界温度为71℃,真空度为80 kPa,此条件下多糖及蛋白质得率分别为26.05 mg/g和2.14 mg/g;与传统热浸提相比,有效物质多糖得率提高了16.66%。  相似文献   
5.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 研究了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主要优势种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根系组织和地上部分凋落物分解的季节动态以及凋落物的放置位置(置于地表和15 cm土壤表层)对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 置于表层土壤中的根系组织和地上部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比置于地表的快, 但是根系组织在两个放置位置分解的差异不显著。无论置于地表还是置于表层土壤中, 地上部分凋落物的分解均快于根系组织的凋落物分解。在分解过程中, 凋落物碳(C)损失的季节变化模式与重量损失相似; 而氮(N)变化模式明显不同, 地上部分凋落物表现为释放—累积—释放, 根系则表现为释放—累积, 并且地上部分或者根系在不同放置位置中N含量变化的差异较小。地上部分和根系组织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分解过程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其次的原因才是土壤含水量。因此, 该地区未来环境温度、湿度因子的变化将会显著影响贝加尔针茅地上部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而对根系组织凋落物的分解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2008年7-9月,测定了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5种主要林型(落叶松人工林、花曲柳林、杂木林、红松人工林和蒙古栎林)中穿透雨和林外雨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林外雨相比,5种林型穿透雨均出现明显的酸化(P<0.05),其酸化程度为:红松林>落叶松林>杂木林>蒙古栎林>花曲柳林;各林型的穿透雨电导率和总溶解固体含量显著升高 (P<0.05),为蒙古栎林>花曲柳林>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穿透雨的溶解氧浓度显著降低(P<0.05),为红松林>杂木林>花曲柳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穿透雨中Cl-浓度较林外雨明显升高,为落叶松林>蒙古栎林>杂木林>花曲柳林>红松林;花曲柳林、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穿透雨中NO3-浓度均高于林外雨,而落叶松林和红松林NO3-浓度低于林外雨.  相似文献   
7.
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牛、山羊和绵羊源性成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牛、山羊和绵羊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 设计特异性引物和以不同荧光素标记的Taqman探针。通过对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筛选, 建立能同时鉴别牛、山羊和绵羊源性成分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采用本文方法与国标GB/T 20190-2006方法分别对17种不同源性动物DNA和200份不同来源样品DNA进行牛羊源性成分检测, 数据显示两者检测结果符合率达100%, 特异性相当。与国标方法相比, 本试验方法不需电泳、酶切和测序, 即可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鉴别检测牛、山羊和绵羊3种源性成分, 检测效率提高近3倍; 灵敏度更高, 比国标方法灵敏10倍; 适用性更广, 除了饲料, 还适用于肉品、奶品、生皮和动物油脂等动物产品的牛羊源性成分检测。  相似文献   
8.
根据ETM+遥感影像与实地考察数据,通过建立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反演模型及模型地面验证等方法,对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上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TC3)和绿度(TC2)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较高,3个植被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回归模型可靠(R2=0.637,P<0.01).地面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解释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69.38%;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主要集中在1.0~2.2,并符合"中间海拔高度膨胀"理论;坡向对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体现在东北坡出现高物种多样性的可能性最大,验证了由于坡向导致的水热差异,从而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对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并运用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对治疗前后疣体组织中MCP-1、结合珠蛋白进行检测,应用Motic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阳性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MCP-1升高,结合珠蛋白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可通过提高MCP-1和降低结合珠蛋白水平,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打破尖锐湿疣的免疫逃逸机制,提高尖锐湿疣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的原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了对橄榄苦苷提取率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温度、超声功率、提取时间和料液比),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提取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优化橄榄苦苷的超声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在温度51℃,超声功率71W,提取时间32 min,料液比1:30条件下,橄榄苦苷提取率达到7.18%.与常规溶剂法相比,超声波提取是一种生产成本低、提取效率高、周期短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