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污水资源化、二氧化碳减排及微藻生物柴油是当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前沿课题。以下围绕污水及烟道气资源化培养产油微藻的培养体系,就藻种、营养条件、培养方式、培养环境及微藻生物反应器等影响产油微藻培养的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由于微藻具有特殊营养方式,通过藻种筛选、微藻营养条件和培养环境的优化以及高效光生物反应器和生产工艺等的创新,可利用污水进行产油微藻生产,以获得生物柴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微藻生物能源、污水资源化处理和CO2减排三者高度耦合的产油微藻生产体系,从而减少微藻培养费用及污水处理费用,因此,该体系具有重要的环境、社会、经济价值和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富营养水体生物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通过对生物修复中富营养小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 ,探讨了生物修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改变的响应。生物修复实施后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比实施前多 ;浮游植物细胞数和生物量却有明显的下降 ;而对于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 ,实施后较实施前有明显的上升 ;生物修复过程中美丽胶网藻水华得到控制 ,优势种的指示性由中污变为寡污 ,优势度也由极度的高优势变为中低度优势 ,水体治理的前期阶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有明显的改变 ;浮游植物种类数分别与正磷酸盐和氮磷比呈显著负、正相关 ,正磷酸盐的浓度与氮磷比的大小对水体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以完整的生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合适的分析测试手段检测靶向或非靶向代谢物,结合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解释。随着微藻研究的深入,微藻与代谢组学结合探究分子作用机理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总结代谢组学的发展概况、研究流程及常用分析技术特点和代谢组学在微藻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代谢组学在微藻研究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并提出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绥宁河生物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探讨了生物修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生物修复试验实施后治理点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比非治理点多;浮游植物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下降,优势度由极度的高优势变为中度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有明显上升;治理点绿藻和硅藻种类百分比升高,并出现一些指示β中污和寡污的种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所优化,表明水体质量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5.
微藻有机产物(Algogenic organic matter,AOM)由微藻释放,微藻暴发时AOM会成为水体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质。膜工艺处理微藻有机产物是一种效率高、效果好的处理工艺,然而AOM会阻塞膜孔道,降低膜通量并造成膜污染。本文综述微藻有机产物的组成、类别,不同的膜处理方法,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如何提高膜处理微藻有机产物的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崇明岛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护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护坡技术对于减弱河道生态系统中的河岸侵蚀及其水质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上海崇明岛瀛东村生态河道示范工程为例,探讨了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坡岸修复中的应用及其生态效应;将自主发明的生态护坡技术应用到工程实例,并进行了连续的生态监测。结果表明,护坡工程竣工后第2年采样点河道中段(A2)与村口桥(A4)的坡岸抗剪强度均值分别为62.0和63.5kPa,远大于原始护坡A1处37kPa的抗剪强度,土壤抗剪强度有明显增加,坡岸结构稳定性增强。河水水质经过护坡植物的净化得到较好改善;沿水流方向,总氮(TN)从2.95降到1.08mg·L-1,减少了63.4%;铵态氮(NH4+-N)从2.64降到1.02mg·L-1,减少了61.4%。同时,河岸生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浓度为0、0.05和100.0 μg·L-1的菲水溶液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进行36 d的暴露实验,研究了菲对斑马鱼鳃、肝结构的影响.H-E染色显示:在0.05和100.0 μg·L-1的菲溶液暴露下,受试鱼的鳃受到损伤,均发生鳃小片上皮细胞肥大和水肿;菲浓度为100.0 μg·L-1时,受试鱼还发生鳃丝上皮增厚、鳃小片上皮隆起现象.此外,菲暴露造成斑马鱼的肝组织损伤,0.05 μg·L-1的菲溶液暴露下,受试鱼的肝细胞发生肿大,胞质产生空泡;菲浓度为100.0 μg·L-1时,受试鱼的肝细胞变得不规则,细胞核萎缩变形和偏离细胞中心,部分肝细胞空泡化程度加重,发生核溶解或细胞溶解,造成局部肝组织坏死.表明水环境中菲浓度达到0.05 μg·L-1即已对斑马鱼的鳃、肝产生毒性作用;而菲浓度达到100.0 μg·L-1时,受试鱼的鳃、肝将受到较严重的损伤;伴随菲浓度的升高,鱼的鳃、肝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为0.133g/L,全致死剂量为1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集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Zn的含量随试验组浓度的增高而增多,试验组的Zn浓度和泥螺累积的Zn含量符合Cubic三次函数:Zn的增加对泥螺富集Pb、Cr、Ni的影响是在浓度为1g/L、4g/L时出现两个峰值:Zn含量的增加对泥螺富集Cu的影响是在Zn浓度为0.5g/L、1g/L时泥螺对Cu富集量有所升高.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是个动态的过程,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