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我国野生鹌鹑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我国境内分布的两种野生鹌鹁(野生日本鸣鹁、野生普通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反映群体变异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固定指数、平均杂合度、基因分化系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野生普通鹌鹑群体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每个座位平均检测出4.67个等位基因,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亦为最高,分别为0.5732和0.6621;家鹁最低,分别为0.5467和0.5933;野生日本鸣鹑介于两者之间;在3个鹌鹑群体中,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程度较小。以标准遗传距离为基础的模糊聚类分析发现: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鹑群体模糊等价矩阵系数为0.937,而与野生普通鹌鹑的系数为0.738,这也表明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鹁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证实家鹑起源于野生日本鸣鹁。  相似文献   
2.
中国野生鹌鹑群体遗传共适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机抽取迁飞滞留季节捕获的野生日本鸣鹑40只、野生普通鹌鹑62只和家鹑40只,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检验群体遗传不平衡, 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两种野生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共适应特性进行分析, 在3个鹌鹑群体中证实存在遗传共适应特性; 同时构建中性位点遗传共适应的统计模型, 分析遗传共适应特性在分子水平上的效应, 结果表明: 遗传共适应主导了野生日本鸣鹑、野生普通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不平衡状态, 分别有16.67%, 9.66%和10.05%的非等位基因组合因遗传共适应的影响处于遗传不平衡或极不平衡状态, 几乎所有检测的位点都存在遗传共适应特性, 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维持着群体中大量的稳定多态现象. 这一结果丰富了群体遗传不平衡的概念和内涵, 为了解除连锁之外, 另一重要因素——遗传共适应对群体遗传不平衡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为阐明我国野生鹌鹑的系统地位以及为评价、保护和利用我国野生鹌鹑这一宝贵遗传资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法对安卡鸡、文昌鸡和如皋鸡中GARS-AIRS-GART基因的第21号外显子进行SNPs检测.结果发现该外显子含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G29943A、C29968T、T30011C和C30017T,其中3处为非同义突变,分别为:29 943处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30 011处色氨酸(Trp)→精氨酸(Arg)、30 017处精氨酸(Arg)→半胱氨酸(Cys);另一处为同义突变.对多态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12种单倍型,其中两种单倍型(5号和6号)的频率超过10%,分别为0.330 0和0.162 8,1号、3号、9号和10号单倍型频率介于1%~10%之间,其余都小于1%.另外共检测到11种基因型,存在5种等位基因,安卡鸡的D和E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基因型与其它两个鸡品种之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表明我国地方鸡种和外来鸡种在遗传组成上存在着差异.本研究将为鸡肉品质相关研究积累基础数据,为今后深入开展肉品质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