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采用黄土丘陵区多年生C3草本植物长芒草为对象,模拟“枯落物-土壤”转换界面,进行了为期512 d的室内分解试验,对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界面土层微生物残体和土壤碳组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形成在分解早期和中期由真菌主导,而在晚期由细菌主导。真菌残体碳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贡献率(38.7%~75.8%)明显高于细菌(9.2%~22.5%),是细菌残体贡献率的3~4倍。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植物碳源的输入调动了微生物对土壤碳组分的利用。颗粒态有机碳分解早期和晚期持续下降,成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的直接原因;而微生物残体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波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只起到间接作用。一次性外源添加枯落物引起的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增加并没有直接贡献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以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同色兜兰种子为材料,观察其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并探讨建立同色兜兰高效快繁体系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种子发育中后期即授粉后210~240d为较适宜的采收期,授粉后210d的种子萌发率最高(达77.79%);1/4 MS和1/2MS为同色兜兰适宜的基本培养基,添加100mL/L椰乳或1g/L蛋白胨对种子萌发及原球茎生长和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添加1g/L活性炭对原球茎褐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添加剂量不宜过大;添加香蕉汁和苹果汁对同色兜兰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生长分化有抑制作用;暗处理对同色兜兰种子萌发无影响;分化后的原球茎在壮苗和生根培养基上培养120d即可得到4~5片叶、高3~5cm的同色兜兰健壮试管苗。  相似文献   
3.
水稻籼粳交DH群体苗期耐冷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水稻苗期低温冷害导致的烂秧现象是水稻生产中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以一个水稻籼粳交(圭630/02428)DH群体为材料,在幼苗3叶1心时用10℃低温处理3d,随后恢复培养,以恢复培养5d后的秧苗成活率(%)为指标,鉴定该DH群体的苗期耐冷性。利用已构建的RFLP连锁图谱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定位软件QTLMapper1.0对水稻苗期耐冷性进行QTL分析,检测到控制水稻苗期耐冷性的3个QTLs,分别位于第3、11、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7.9%、18.3%和24.4%,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于亲本“02428”。同时检测到控制水稻苗期耐冷性的上位性互作位点8个,分散分布于第2、7、8、9、11染色体上,其中有2对互作的贡献率在15%左右,这2对互作的增效基因型均为来自2个亲本的重组基因型。苗期耐冷性在2个亲本间差异很大,在DH群体中呈现出连续变异,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这些结果表明,水稻苗期耐冷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的上位性互作是其重要的遗传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波紫外线对花背蟾蜍(Buforaddei)肾脏的损伤,用波长为365nm的长波紫外线(UVA)以352μW.cm-2的辐射量对花背蟾蜍亚成体进行150、300和450min的连续照射,分别在照射后立即、3、6、9、12和15d取材,常规石蜡切片。结果表明:UVA照射后,3组不同照射时间的花背蟾蜍肾脏整体结构基本完整,但均出现肾小管管壁破裂,管径显著缩小,肾小囊消失,而300min照射组的损伤则极为明显,其后依次为450min照射组与150min照射组,300与450min照射组的肾小体塌陷程度较150min照射组更为严重;经15d的恢复,虽出现明显好转,但大多指标仍与对照组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UVA对花背蟾蜍肾脏有着不可忽视的损伤,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在野外,紫外辐射的增强和植被的减少可导致两栖类遭受过度的紫外辐射,进而引起两栖类种群的衰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