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荧光标记法初探植物乳杆菌ST-Ⅲ对Caco-2细胞的粘附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荧光探针CFDA-SE标记植物乳杆菌ST-Ⅲ,测定其对Caco-2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提取相关物质,探讨其粘附机理。化学和酶处理ST-Ⅲ菌悬液发现,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氯化锂、苯酚、盐酸胍和热处理能显著降低ST-Ⅲ的粘附性,表明表面蛋白或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可能参与了ST-Ⅲ对Caco-2细胞的粘附。粘附抑制试验和可逆性结合实验证实表面蛋白而非脂磷壁酸参与了ST-Ⅲ对Caco-2细胞的粘附。结果表明ST-Ⅲ的表面蛋白粗提物可能含有粘附素类的S-层蛋白(S-layer protein),经SDS-PAGE电泳分析,此粗提物主要成分的分子量分别为72.7、34.1和24.3kD。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干酪乳杆菌LC2W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SS1黏附MKN-45的抑制作用,探讨益生菌对致病菌拈抗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MKN-45,采用平板计数的方法研究2株细菌的黏附性质;引入数学模型,比较LC2W与H.pylori SS1的竞争、排除和替代作用。结果运用模型可以估算出LC2W和H.pylori SS1对MKN-45最大黏附数和亲和力的大小,并可以预测在混合体系中2种菌黏附的比例;实验发现LC2W对H.pylori SS1的黏附具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和排除作用,且这2种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LC2W对H.pylori SS1的黏附的替代作用不明显或过程非常缓慢。结论所采用的数学模型能较好的模拟LC2W和H.pylori SS1黏附及LC2W对H.pylori SS1黏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占位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干酪乳杆菌LC2W对胃上皮细胞MKN-45的粘附性质,探讨粘附与其表面性质的关系,初步判断粘附素的性质。方法通过化学和酶处理LC2W细胞壁表面成分,测定其粘附性质、表面性质的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粘附与表面性质的关系。结果氯化锂、胃蛋白酶、蛋白酶K、苯酚和热处理能显著降低LC2W的粘附性,表明表面的相关蛋白类物质可能参与了LC2W对MKN-45细胞的粘附。化学和酶处理后疏水能力和自聚合能力的变化也表明表面蛋白类物质的存在。相关性分析发现粘附能力分别与疏水性和自聚合能力呈现强正线型相关,证明蛋白类成分在粘附过程中发挥作用。结论 LC2W的表面粘附素是一种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建立快速定量检测植物乳杆菌的方法,排除近缘菌的干扰。方法利用SMM系统筛选植物乳杆菌种特异序列,根据特异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结果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特异性,检测限为2.26×10^2CFU/mL。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取和鉴定干酪乳杆菌LC2W表面黏附相关蛋白,初步探索LC2W对胃癌细胞MKN-45细胞的黏附机制。方法LiCl处理、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提取LC2W的表面蛋白,用黏附试验、电镜观察和SDS-PAGE电泳进行黏附相关蛋白的鉴定。结果LC2W经LiCl处理后,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菌体表面粗糙但仍完整,黏附试验表明其对MKN-45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提取到的表面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41.6、63.5、66.2 kDa。粗提物经柱层析后发现分子量为41.6 kDa的组分可以明显增强经LiCl处理过的菌体的黏附,而与未经处理的菌体黏附情况类似。结论表面蛋白参与了LC2W对MKN-45细胞的黏附,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量为41.6 kDa。  相似文献   
7.
以改良的体外模型为检测手段,测试了不同乳酸菌发酵大豆豆浆的产物对麦芽糖酶的抑制作用。在测试过的乳酸菌中,以植物乳杆菌ST-Ⅲ(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Ⅲ)在37℃发酵大豆豆浆获得的发酵产物对麦芽糖酶的抑制效果最强。随后,考察了接种量、豆浆固形物含量、发酵温度对植物乳杆菌ST-Ⅲ发酵豆浆对麦芽糖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ST-Ⅲ发酵大豆豆浆产生麦芽糖酶抑制物的最适条件分别为接种量2%(v/v)、豆浆固形物含量5%(w/v)、发酵温度37℃。在优化条件下,发酵8 h获得的发酵豆浆对麦芽糖酶的抑制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ST-Ⅲ对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与Caco-2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采用CFDA-SE荧光标记的方法测定加入ST-Ⅲ前后对致病菌对Caco-2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化学和酶处理ST-Ⅲ细胞壁表面成分、提取相关物质,研究ST-Ⅲ对致病菌粘附的抑制机制。结果 ST-Ⅲ对2种致病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粘附的能力,其在相同情况下对大肠埃希菌粘附的抑制效果好于对沙门菌的效果(P0.05)。化学和酶处理表明ST-Ⅲ的表面蛋白或者磷壁酸可能参与了对致病菌粘附的抑制过程,提取后发现表面蛋白对大肠埃希菌的粘附表现出极强的抑制效果(P0.01),而对沙门菌的粘附没有抑制作用(P0.05);磷壁酸对2种致病菌均不具备抑制粘附的作用。结论 ST-Ⅲ对大肠埃希菌与Caco-2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而对沙门菌粘附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空间位阻形成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