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突触泡融蛋白(synaptotagmin)是突触囊泡的膜结合蛋白,其C端有两个与PKC和磷脂酶A_2的C_2区有同源序列的重复区,基于其C_2区结合G2 ̄(2+)的特性,故推测为钙受体。离体和活体的许多研究支持这种推测,并表明此蛋白与钙激发的神经递质释放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指出:(1)缺乏突触泡融蛋白则导致递质释放障碍;(2)在胞吐过程中此蛋白可能促进融合和排放;(3)单独作为钙受体或作为协同钙受体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行为观察和生化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 ,研究了 12月龄和 18月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和 18月龄小鼠四个脑区 (海马、大脑皮层、四叠体和小脑 )突触体内 [Ca2 ]i 的水平 ,同时还比较了老年记忆保持良好组与记忆障碍组小鼠的脑钙水平。结果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 ,上述脑区 (除大脑皮层外 )突触内 [Ca2 ]i 均明显升高 ,其中老年记忆障碍小鼠脑钙水平升高最为显著。提示 ,小鼠衰老性记忆障碍可能与其脑突触体内 [Ca2 ]i 的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3.
突触后致密结构的可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突触后致密结构(PSD) 约由30 多种蛋白质组成, 大多数是与突触传递有紧密联系的蛋白质, 它的形态结构, 生化组分及生理功能都具很大的可塑性。PSD是LTP发生的结构基础之一, PSD的可塑性易受突触前传入信息及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PSD是实现突触传递功能的重要形态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4.
伏衬蛋白与学习记忆的突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衬蛋白是一种多肽聚合体,广泛存在于多种动物细胞内,在胞浆外层和质膜内侧形成一层“衬里”,并在神经元和突触后致密物质内高度浓集。80年代以来,人们对这种蛋白质的生化特性、种间分布、细胞分布以及功能作用进行了不少研究。本文对有关资料作一简要的评述,并重点介绍这种蛋白质在学习记忆突触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胞吐作用(excocytosis)是与胞吞作用(endo-Cytosis)方向相反的细胞活动过程,前者是细胞将某种要释放或分泌的物质排到细胞外面,后者是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胞吐作用是真核细胞一种极复杂的机能活动,是某些物质从细胞中释放或分泌的共同途径。例如:胰腺消化酶原的分泌,胰岛素从β-细胞的分泌、多肽激素从垂体细胞的分泌以及神经递质从神经末梢的释  相似文献   
6.
突触小泡膜蛋白及其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已取得若干研究进展.突触素I、SY蛋白、SO蛋白、SB蛋白、SG蛋白等都是突触小泡膜的重要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突触小泡的贴靠、膜融合及胞吐作用中起着局部自主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突触素Ⅰ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突触素Ⅰ(synapsin Ⅰ)是神经元特有的一类与小型突触囊泡外侧相连的磷蛋白.该蛋白在进化过程中是比较保守的,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小鼠Synapsin Ⅰ基因的零突变及脑片电生理学的观察,发现synapsin Ⅰ在神经递质释放及突触可塑性等生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电子湮没技术(positron annihilation technique,PAT)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一项新型实验技术,其应用范围已从金属物理、固体物理、材料化学扩大到生物学领域。国外已将此项技术应用于细胞器、生物膜及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例如,在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碳酸酐酶等方面已有应用。此项技术在国内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尚属初始阶段,除清华大学生物科技系曾用于大豆磷脂脂质体结构相变的研究外,其它方面的应用未见正式报道。可以说,这  相似文献   
9.
小鼠丘脑束旁核突触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旁核(nucleus parafascicularis)是丘脑内侧核群中靠近第三脑室侧壁的一个较小的核团。近年来,在深入开展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中,对束旁核已作了不少工作。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已经发现,脊髓前侧索内大量无髓神经纤维终止于丘脑内侧核团,其中包括束旁核。同时,电生理学研究表明,丘脑内侧核团接受痛觉冲动,而束旁核存在着痛敏神经元。由此认为丘脑束旁核的生理功能与痛觉有关。在痛觉的整合作用过程中,束旁核在处理信息上处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位(张香桐,1973)。为了在阐明针刺镇痛原理方面做些基础工作,有人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丘脑束旁核细胞形态进行了研究,观察了该核团内神经元的类型及形态特点(湖北医学院,1976)。然而,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对正常小鼠丘脑束旁核的突触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这对进一步讨论针麻后该核团内突触结构的变化可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小白鼠精母细胞的核内环状片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状片层(annlulate lamellae)是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的一种片层结构,在细胞发育和分化的一定阶段出现。这种细胞器最初是在生殖细胞中发现的,现已普遍见于生殖细胞、胚胎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其他一些细胞,甚至在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某些高度分化的细胞和植物细胞中也都观察到了这种结构。细胞质环状片层较为常见,已有许多报道;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