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8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首次报道了中国广西产两种爬树蕨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繁殖方式。爬树蕨和桂南爬树蕨的染色体数目都是n=40,2n=80(2x); 每个孢子囊的孢子数为64,是有性生殖二倍体。结合已有资料对爬树蕨属中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吉优716为试验材料进行大〖JP2〗田试验,研究常耕与免耕2种耕作方式下3种施氮量(N0、N1、N2)和两种施氮方式(F1、F2)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利用对施氮水平运筹的响应基本一致,但对施氮方式运筹响应呈现不一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也随之升高,而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穗部干物质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免〖JP〗耕和常耕下,重施穗肥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产量响应表现相反,免耕下重施穗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常耕下重施基蘖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小桐子果壳的杀虫活性物质,以小桐子果壳乙醇粗提物的正丁醇萃取相为实验材料,对其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出具有杀虫作用的活性部位WD1,最后采用HPLC MS分析,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主体成分。结果表明,WD1活性组分在浓度为8 g?L 1时,对桃蚜(Myzus persicae)和菜青虫(Pieris rapae)的24 h(72 h)校正死亡率均大于70%,显示出极高的毒杀活性。通过对WD1进行HPLC MS分析,鉴定了含量较高的7个化合物,为总量的80.72%,初步鉴定为2a,3a,24 三羟基 12 20(30) 〖JP2〗二烯 28 乌索酸、环辛肽B、牡荆素、松香烷二萜、麻疯树酚酮A、Curcusone A或Curcusone B。  相似文献   
4.
5.
通过2011、2012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 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不同施磷处理(小麦0、45、90、135、180 kg P2O5·hm-2, 记为WP0、WP1、WP2、WP3、WP4; 玉米0、37.5、75、112.5、150 kg P2O5·hm-2, 记为MP0、MP1、MP2、MP3、MP4)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玉米与小麦共生期, 施磷明显增加了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光合势(LAD), 促进了茎、叶干物质的积累(DMA); 玉米拔节以后LAI、LAD、生长率(CGR)和DMA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最大值都出现在MP2或MP3处理; 玉米生殖生长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体系总产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都以P3处理为最高,分别为6588和11955 kg·hm-2.玉米磷肥表观利用率(PARE)以MP2处理最高(26.3%),分别比MP1(14.4%)、MP3(19.0%)、MP4(10.4%)处理高82.6%、38.4%和152.9%.综上,在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中,适量施用磷肥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减轻小麦对玉米的影响,同时可提高玉米当季磷肥利用率,玉米的磷肥施用量在75~112.5 kg P2O5·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细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转录调控家族,这些转录调控家族在细菌的生长、代谢、外界信号感知与传递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eoR家族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中的转录调控因子,主要参与调控细胞中多个生理过程,包括核苷酸类代谢、糖类代谢、致病菌的毒力以及链霉菌的次级代谢等。DeoR蛋白C末端的配体结合结构域,通常能够以相关代谢途径的磷酸化中间体作为配体。本文综述了细菌中Deo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的结构特征、调控功能以及响应的配体分子,以期为深入研究DeoR家族蛋白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省15个珙桐种群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NaClO法观察叶片16项解剖结构,应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叶片解剖结构进行筛选,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群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了解珙桐应对热胁迫的生理变化机制,为野生珙桐资源的保护及园林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珙桐叶片为异面叶,气孔主要分布于下表皮。16项解剖结构指标在不同种群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栅海比、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下表皮角质厚度、主脉凸起度、上表皮角质层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是影响珙桐耐热性的主要解剖结构指标,叶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主脉维管束厚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叶片结构紧密度、叶片结构疏松度与耐热性关系不大;15个珙桐种群耐热性存在一定差异,其强弱顺序为:汉源 > 筠连 > 雷波 > 沐川 > 屏山 > 荥经 > 天全 > 美姑 > 平武 > 碧峰峡 > 北川 > 洪雅 > 宝兴 > 大邑 > 邛崃;15个种群耐热性大致分为4类:汉源种群为耐热型,筠连、雷波、沐川等3个种群为中度耐热型,屏山、荥经、天全、美姑、平武、碧峰峡、北川为低耐热型,洪雅、宝兴、雷波、邛崃等4个种群为不耐热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量表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的价值。方法:使用总结性、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份到2018年7月份,选择在医院NICU接受机械通气诊治的新生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都给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急性疼痛采用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与分析,记录评估效果。结果: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的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698分,最高评分为基础行为状态,最低评分为心率增快。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22,最高评分为胎龄,最低评分为SaO2。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的护理人员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92,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护理人员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87。以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作为效标,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855,P=0.007。12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选择率为66.7%,对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的选择率为33.3%。结论: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和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中都有很好的信度与一致性,其中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可行性和临床实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非切口疼痛持续时间、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恶心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f nausea, NVAS)、胃复安使用率、围手术情况差异。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2 h疼痛比例1.64%、6 h疼痛比例8.20%、24 h疼痛比例3.28%、48 h疼痛比例0.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结束时VAS评分(3.87±1.05)分、术后2 h (3.61±0.87)分、术后6 h (2.34±0.56)分、术后24 h (2.17±0.34)分、术后48 h (0.23±0.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6.56%、术后NVAS评分(1.21±0.68)分和胃复安使用率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2.51±0.96) d、术后排气时间(1.42±0.53) d、住院时间(8.51±2.49) d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初步表明,针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可缓解疼痛,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彭珍  徐珍珍  刘静  杜建厂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2):2558-2566
作为重复序列的一种主要类型,转座子在高等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相当丰富的DNA含量,在改变基因结构、调节基因表达、影响基因组进化,以及创造新基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elitron转座子是DNA转座子的一种,在转座过程中经常捕获基因或基因片段,以及插入到基因附近或基因内部,因此在改变基因组构成、影响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以及改变基因型和表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植物基因组中helitron转座子的结构特征、鉴定和分类方法、基因组中的含量和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转座扩增和基因片段的捕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helitron转座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今后helitron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