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环保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必须开发深度脱硫的清洁燃料油生产新技术。微生物脱硫(BDS)是利用生物催化剂专一性脱除石油中的有机硫,其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少,可以作为传统加氢脱硫(HDS)的替代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生物脱硫分子生物学以及石油生物脱硫过程工程等方面概述了其研发现状,并对石油生物脱硫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甘草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近年来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物质、甘草多糖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能将污染物中蕴含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实现同步污水处理和电能回收,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同时,MFC在污泥处理、生物修复、环境监测、海水淡化等方面也展示了诱人的前景。基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德温特专利检索分析平台(Derwent Innovation, DI),对MFC领域1990~2018年的论文和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全球MFC领域的发展趋势、国际分布、研发热点和技术格局。在此基础上,对未来MFC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对中国MFC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反胶团是表面活性剂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的、围绕一个“水核”的纳米级聚集体。液液反胶团萃取蛋白质技术,因对目标物质选择性好、容量大和能保持其活性而得到广泛研究[1-9].在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研究中,多数作者采用单一表面活性剂AOT[2]或季胺盐[3]的反胶团体系。两种体系的共同弱点是:体系受离子强度、pH值等静电因素的影响大,直接影响萃取率,为了克服它们的不足,有人在AOT体系中加亲和试剂增强反胶团对蛋白质的亲和性[4],加磷酸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天然表面活性剂磷脂[6]等以增强体系的萃取性能e人在季胺盐的反胶团体系中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助剂提高蛋白质的萃取率[7],有人则反阴、阳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形成反胶团提高某种酶的萃取容量[8],本文用中性磷氧萃取剂三烷基氧膦(TRPO)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琥珀二辛酯磺酸钠(AOT)混合溶解在异辛烷中形成反胶团萃取牛血红蛋白(BHb),比较AOT、TRPO及AOT三体系对牛血红蛋白(BHb)的萃取性能。  相似文献   
5.
异戊二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橡胶。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医药或化工中间体、食品、粘合剂及航空燃料等领域。利用微生物法生产异戊二烯因具有环境友好、利用廉价的可再生原料、可持续发展等优势而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这里介绍了大肠杆菌生产异戊二烯的代谢途径及关键酶,从代谢工程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为提高大肠杆菌异戊二烯产量所应用到的方法和策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TRPO-AOT 反胶团体系萃取牛血红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较系统地研究了溶液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时电导率的变化,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作用的两种模式-疏水作用模式和电荷作用模式。表面活性剂采用疏水作用模式与蛋白质结合时,蛋白质的二硫键逐一断裂,三级结构逐渐打开,电导率曲线出现一些小“平台”,采用电荷作用模式吸附蛋白质时,首先形成疏水复合体,产生白色浑浊,随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疏水复合体转变成亲水复合体,白色浑浊  相似文献   
8.
较系统地研究了溶液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时电导率的变化,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作用的两种模式- 疏水作用模式和电荷作用模式。表面活性剂采用疏水作用模式与蛋白质结合时,蛋白质的二硫键逐一断裂,三级结构逐渐打开,电导率曲线出现一些小“平台”;采用电荷作用模式吸附蛋白质时,首先形成疏水复合体,产生白色浑浊,随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疏水复合体转变成亲水复合体,白色浑浊完全溶解。在有的体系中,两种作用并不是界限分明,它们可以同时表现出来。并将实验结果做为研究蛋白质所引起的乳化及破乳机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体胆结石中的周期性环状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简化了的化学模拟体系—凝胶介质中,首先对胆结石中存在的二价铜、钙、镁及三价铁等主要金属离子各自的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凝胶介质中金属离子和胆酸(根)的相互作用与离子种类有关:有的形成了球形颗粒沉淀;有的形成了周期性的沉淀带(环);还有的在形成周期性沉淀的同时,产生了分形结构。在多离子体系中,发现不同离子之间既相互作用,相互协作又相对独立。表明了金属离子和胆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胆结石中的环状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为深入研究胆结石中环结构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专一性脱硫菌脱硫活性比较与基因保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几株能专一性脱除二苯并噻吩(DBT)中硫元素生成2-羟基联苯的细菌,即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R-6、德氏假单孢菌(Pseudomonas delafleldii)R-8、小球诺卡氏菌(Nocardia globerula)R-9、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R-16、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LSSE8-1和戈登氏菌(Gordonia nitida)LSSEJ-1展开研究。对照研究发现它们对DBT及其衍生物的代谢活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从基因水平分析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对这几株菌的脱硫基因展开了研究。根据Rhodococcus erythropolisIGTS8脱硫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了R-6、R-8的脱硫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脱硫基因高度保守,与IGTS8的相关脱硫基因相似性在99%以上。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专一性脱硫菌的脱硫基因的保守性,PCR扩增、克隆了LSSEJ-1和R-9的整个脱硫操纵子,结果表明脱硫基因在这两株菌中也是高度保守的。与IGTS8的相关脱硫基因相比较:R-9的dszA与IGTS8的dszA同源性为99.6%,LSSEJ-1的dszA与IGTS8的dszA的同源性为99.9%;R-9和LSSEJ-1的dszB的同源性与IGTS8的dszB都是99.9%;R-9的dszC与IGTS8的dszC同源性是99.9%,LSSEJ-1的dszC与IGTS8的dszC同源性为99.1%。对比研究认为专一性脱硫嗜温菌的脱硫基因的起源可能相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