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二种淡水微囊藻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淡水铜绿微囊藻有毒株和另一低毒的种类惠氏微囊藻(M574)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可以作为一个精细且稳定的指标,用一微囊藻的分类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提出了同囊藻与惠氏微囊藻在种系有较近缘的关系,本文首次对微落属MicrocystisrDNA基因间隔区全序列作了报道。为微囊藻属的鉴定及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害赤潮在我国沿海养殖区发生越来越频繁,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并且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引起了我国重视,并开始了研究[1、2]。有害赤潮所产生的毒素中,麻痹性贝毒毒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引起人们加倍重视[3]。由于麻痹性贝毒毒素在国际间的传送受到了严格限制,而我国处于研究起始阶段,缺乏标准毒素,缺乏易于进行培养的赤潮产毒藻株,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的淡水蓝藻水华束丝藻NH-5株受到了注意。首先,作者可以从中提取麻痹性贝毒毒素,若加以纯化,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淡水铜绿微囊藻有毒株(M8641)和另一低毒的种类惠氏微囊藻(M574)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可以作为一个精细且稳定的指标,用于微囊藻的分类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提出了铜绿微囊藻与惠氏微囊藻在种系发生上有较近缘的关系。本文首次对微囊藻属Microcystis rDNA基因间隔区全序列作了报道,为微囊藻属的鉴定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毒微囊藻的新发现──惠氏微囊藻及其毒性的初步研究何家菀,李络平,俞家禄,赵以军,刘永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关键词惠氏微囊藻,形态特征,毒性PRELIMINARYSTUDIESONACHINESENEWRECORDOFB...  相似文献   
5.
M.8641是从武汉东湖分离培养的一株有毒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它产生两种环状短肽肝毒素。经凝胶过滤及HPLC等过程纯化,Waters Pico Tag系统测定,其主毒素(毒素Ⅰ)的氨基酸组成为:Glu(1),β-Masp(1),Ala(Ⅰ),Arg(2),Mdha(1),FAB-MS和MS/MS测定分子量为m/z1038,元素组成为C_(49)H_(76)O_(12)N_(13)。毒素Ⅱ的氨基酸组成,除一分子Arg为Leu取代外,其余与毒素Ⅰ相同,分子量m/z 994,分子式C_(49)HT_(75)O_(12)N_(10)。毒素Ⅰ和Ⅱ的毒性分别为129和42μg/kg(i.p.),二者在细胞中的含量各为0.12及0.01mg/kg。FLC测定表明M.8641的两种毒素与MCYST-RR和-LR有相同的Rf值。从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子式及毒性等资料分析,亦证明毒素工相当于MCYST-RR,毒素Ⅱ相当于MCYST-LR。  相似文献   
6.
小定鞭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大量死鱼的鱼池中收集分离出小定鞭藻Prymnesiumporvum的毒株,并在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单种培养,当温度23℃,光照600-800lx盐度约12—16‰左右时,该藻在海水及人工海水培养基中均生长良好,在对数生长末期到平衡期溶血毒素活性最高。从藻细胞及浓缩的培养液中提取出二种毒素:溶血毒素(Haemolytictoxins)和鱼毒素(Ichthyotoxins)。用新鲜牛血球测定了溶血毒素活性;用孔雀鱼测定了鱼毒素活性。用部分纯化的溶血毒素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FAB质谱测定,结果显示该藻溶血毒素可能是一个糖脂。  相似文献   
7.
用化学方法从固氮蓝藻鱼腥藻(Anabaena 7120)细胞中有效地提取了DNA,以此为供体DNA,用它的氧敏感固氮突变种鱼腥藻一1(Anabaena-l)为受体进行转化实验。在大量的转化实验中,仅有两次获得转化后的突变种在空气中、在无氮培养基上能生长,其转化频率为10~(-6)—10~(-5)。转化子在有氧条件下的乙炔还原活力相当于野生种。它表明突变种的除氧系统通过转化而得到恢复。推测鱼腥藻7120突变种可能具有吸收和整合外源DNA的能力。对丝状蓝藻转化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体藻胞外DNA酶活力水平高于其他单细胞蓝藻,这可能是影响有效地转化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筛选出两株具异形胞而不能在空气中固定分子氮的鱼腥藻Anabaena)突变种。突变表型是稳定的。在微氧条件下,能固定分子氮而生长,但固氮酶活很弱。酶活的高低与藻蓝素含量和光照强度成反相关。突变种细胞的固氮酶对氧非常敏感,反应气相中加入1%的氧对乙炔还原活力已有明显抑制,20%的氧完全阻抑固氮作用。除去氧后固氮酶重新合成,其过程受 NH_4~+和氯霉素阻遏。通过氮饥饿使藻蓝素含量降低,或降低光照强度,或加入二氯苯基甲基脲抑制光合放氧时,均可显著地提高突变种的固氮酶活力。突变种细胞还原氯代三苯四氮唑为甲(?)结晶的能力低于野生种。暗示突变种固氮对氧敏感,可能是由于细胞中清除氧的酶系统有缺损,以致营养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对其本身固氮过程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质粒与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目前已从许多单细胞和丝状蓝藻中提取出了质粒,并对某些质粒作了全面的鉴定,但这些蓝藻质粒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及其功能尚不清楚。一些学者推测某些蓝藻质粒可能与蓝藻的抗菌素抗性、重金属抗性、毒素的产生、气泡等表型有关。近几年一些研究工作者又从微囊藻中提取出了质粒,所以微囊藻质粒与毒性之间关系的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