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短序大功劳嫩叶为材料,采用CTAB法、CTAB改良法1、CTAB改良法2、SDS法和试剂盒法五种方法提取短序十大功劳基因组总DNA,用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所得总DNA的纯度和得率,用ISSR-PCR扩增的方法检测所得总DNA的质量。结果表明,五种方法均能从短序大功劳叶片中提取到基因组DNA,但不同方法提取得的基因组DNA的纯度、浓度和得率存在明显的差异。CTAB改良法2和试剂盒法提取的DNA纯度高,可直接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CTAB法、CTAB改良法1和SDS法提取的总DNA质量较差,不利于下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五种方法提取的总DNA的得率在10.836~451.709μg/g之间,呈CTAB法>SDS法>CTAB改良法1>CTAB改良法2>试剂盒法的现象。此实验获得的结果可以为短序十大功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芦荟膏中各功能成分体外透皮吸收的能力。方法:以Wistar大鼠的背部皮肤为透皮实验原料,每隔一定时间通过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皮后接收池内芦荟多糖及蒽醌类含量。结果:随着芦荟膏剂量的增加,渗透量逐渐增加,芦荟膏中芦荟多糖、芦荟大黄素、芦荟苷的渗透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但是渗透速率逐渐降低。结论:芦荟膏有较强的体外透皮吸收能力,芦荟膏经皮给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齿状回巢蛋白(nest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3、7、14和21d等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选取"百会"、"大椎"穴给予2Hz电针刺激,持续30min,每天1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各组大鼠齿状回nestin及GFAP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nestin的表达在3d、7d、14d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21d时和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各时间点nestin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②模型组GFAP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在7d、14d时GFAP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但细胞数变化不明显(P0.05),21d时GFAP阳性细胞数及表达强度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增强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齿状回nestin的表达,促进神经再生;并可以下调GFAP的持续过度表达,抑制星型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和增殖。  相似文献   
4.
CD147是一种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在组织重构、精子发生、神经形成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其高表达于某些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作为受体可与亲环蛋白(Cyp)结合。Cyp遍布于原核及真核生物中,在人类正常和肿瘤组织中,均可发现亲环蛋白。CypA和CypB这两种亲环蛋白家族中最丰富的成员,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可发挥重要作用。亲环蛋白与CD147的相互作用在炎症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D147和亲环蛋白这两种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红根草为唇形科鼠尾带根全草植物,是著名的广西道地药材和常用中药,对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抗癌作用,主治菌莉、腹泻、肠炎、肺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感冒等症。为快速鉴别和评价不同产地中药红根草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该研究利用红外光谱对不同产地红根草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及载荷因子等方法对不同产地样本进行鉴别。结果表明:(1)在1800~600 cm-1范围内,不同产地红根草根系在1727、1635、1551、1513、1442、1373、1255、1154、1036、795、776、690 cm-1等处均有较强的振动吸收,表明不同产地红根草主要化学组分构成比较相似。(2)红外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红根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与地理位置有明显对应性,产地相近的地区红根草化学成分的较似,产地较远的区域红根草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有自己的特征。(3)通过PCA载荷因子分析,可以得出比原始图谱更多的化学成分信息,对主成分聚类贡献较大的吸收峰主要表现在1670、1630、1616、1579、1473、1411、1159、1129、1082、1042、1000、972、946、913、891、806 cm-1附近,进一步揭示出不同产地红根草化学成分差异主要是红根草内酯和甾醇类成分,以及主要有效成分红根草邻醌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为红根草的引种栽培及良种选育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疆叶甲区系及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新疆叶甲的系统调查,区系和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查明:1)新疆叶甲已知种类有404种(17亚种),分隶于11亚科78属,其中以隐头叶甲亚科Cryptocephalinae,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和跳甲亚科Alticinae的种类最为丰富,分别为87种(7亚种),97种(2亚种)和71;2)区系组成以古北种占绝对优势,有390种(17亚种),占种数的96.5%,非古北种14种,仅占3.5%.在古北种中,中亚细亚种156种,占种类数的38.6%,泛古北种102种,占25.2%及特有种、中央亚细亚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等多种成分;3)叶甲地理分布区域分化明显,北疆阿尔泰山、伊犁-塔城谷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北部山地和准噶尔西部山地种类较多,分别有111、159、151、122和77种;占新疆2/3以上面积的东疆和南疆,种类较少,尤其是昆仑山山地,还不足10种;4)地域分化亦明显表现在区系组成上,阿尔泰山的中亚细亚种只有14种,仅占该地叶甲种数的12.6%,欧洲-西伯利亚种、欧洲-鄂毕种和西伯利亚种3种成分合计为45种,占到40.5%;伊犁-塔城谷(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上述3种成分分别为22种和21种都仅占所在盆地14%左右,而中亚西亚种前者占到46%,后者占到34%;5)将新疆动物区系分为12个省级地理区划单元,根据叶甲在各区划单元的分布,进行区系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其结果同我们所作的2亚界、3区、5亚区和12个省级单元的区划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X连锁视网膜劈裂(XLRS)三种不同类型突变体(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以便进一步构建不同类型的突变细胞模型。方法:根据NCBI gene数据库中XLRS1基因的CDS设计三对不同类型的引物,使用重叠PCR法获得突变片段,然后克隆入载体pLJM1-EGFP。结果:经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型突变体。结论:使用重叠PCR法构建三种不同类型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XLRS1不同类型突变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烈性传染病,疫苗接种是防治口蹄疫暴发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要控制口蹄疫流行,首先要将病毒感染动物从疫苗接种群体中区分开来。以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NSP)为抗原,检测动物体内的NSP抗体是一种很好的区分感染动物和疫苗免疫动物的诊断方法,许多实验室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防治肠源性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80年代以来,人们研究发现在严重创伤、烧伤、失血性休克、肠梗阻、内毒素血症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可引起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和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诱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导致肠源性感染[1,2,3],尽管不断有新的强力抗生素问世,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关于厌氧菌培养技术和方法获得惊人的发展,从六十年代亨格特转管法到八十年代的Gas-Pak厌氧罐和厌氧手套箱的开发研制,使厌氧菌的培养技术日趋完善[1],我国八十年代曾由陈聪敏教授等人[2]开发厌氧手套箱和义乌生产的抽气换气厌氧培养装置,但终因造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