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中国蜱螨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蝉螨亚纳(Acari),包括蝉类(ticks)和螨类(mites),是蛛形纲中最大的,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复杂的类群。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从陆地到海洋,从森林到土壤,从沙漠到河流,碑螨这一类微小的动物几乎无处不在。蝉螨种类极其繁多,估计种类数约100万种。蝉螨不但分布广泛,而且生活方式极为复杂。有些蝉螨寄生于人畜,吸食血液,是传播人畜疾病的重要媒介;也有的螨类取食植物,是农作物和林木的重要害螨;捕食性的螨类是害虫(螨)的天敌,是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自由生活的腐食性螨类对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自然… 相似文献
2.
九香虫血淋巴及其纯化蛋白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九香虫Asporgopus chinensis Dallas血淋巴及其血淋巴蛋白质分离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抗菌活性检测指示菌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ilocallies avereus。测定结果表明,九香虫血淋巴及其离心上清液都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用凝胶过滤法从血淋巴蛋白分离提纯获得一种小分子肽,SDS-PAGE电泳为单一带,分子量约为1~14.4kD。该小分子蛋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菌作用,与血淋巴对2种细菌的抗菌性一致,表明其是九香虫血淋巴中具抗菌作用的主要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正确评估防治水稻鳞翅目害虫的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影响,本文采取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毒力,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19.26mg/L和19.69 mg/L.以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分别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后,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及其寿命均降低,尤其LC25处理与对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F0和F1代雌虫寿命分别缩短了1.80 d和2.62 d,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了52.94粒和78.45粒.药剂处理对F1代各虫态发育历期也有一定影响.根据不同剂量处理后白背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繁殖力,组建了生殖力生命表,发现LC10和LC25剂量处理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了11.25%和34.41%,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了36.56%和74.57%,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结果说明,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可抑制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大田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鳞翅目害虫时,可抑制同时发生的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中国水螨区系120余种的研究和有关文献,本文提出了水螨腺毛分布体位的原始模式;据腺毛腺体及围腺片等结构特征,将水螨腺毛分为四个结构类型:皱喙螨型、盾水螨型、水螨型和腺水螨型;腺毛结构特征表明,其发生与起源和体躯形态进化相关;全面评述了节肢动物和螨类体躯及体节进化的现有理论、分析讨论了关于螨类祖先体躯模式的Grandiean-Coineau氏学说(十六节说)和Bader氏学说(十二节说),由此并结合作者研究提出了螨类(水螨),原始祖先体躯模式的新假说(十八节说)。 相似文献
5.
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稻田中,氯虫苯甲酰胺是以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防治对象的新型杀虫剂,而褐飞虱 是该药剂的重要非靶标害虫.本文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其非靶标害虫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26.85和35.53 mg·L-1;以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分别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对当代褐飞虱雌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LC25剂量处理后,当代褐飞虱雌虫产卵量显著降低45.6粒.亚致死剂量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显著影响F1代褐飞虱的产卵量和雌虫寿命,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43.5和72.9粒,雌虫寿命分别缩短1.35和2.87 d;两个剂量处理后F1代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均有所延长;施药后各项种群参数也发生了变化,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12.8%和23.5%,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37.4%和68.7%,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旅游点的土壤甲螨进行了调查。调查共获1216号标本,分属31科、43属,其中,盖甲螨属Tectocepheus为优势属。调查区内土壤甲螨的种类多,群落的异质性高,多样性指数高,全区甲螨在MGP分析Ⅰ中为O型,分析Ⅱ中为G型。 相似文献
7.
为协调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稻茎浸渍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 捕食褐飞虱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氯虫苯甲酰胺的推荐剂量下, 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模型的结构没有改变, 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在推荐剂量下, 氯虫苯甲酰胺可降低黑肩绿盲蝽的瞬时攻击率(a′);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若虫对褐飞虱卵、1龄若虫和2龄若虫的处理时间(Th)比对照分别增加163.03%, 104.21%和95.11%, 而黑肩绿盲蝽成虫对它们的处理时间则分别增加81.97%, 102.45%和99.52%;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日最大捕食量(Na*)降低, 其寻找效应(S)也减弱。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整理采自贵阳、长沙、武汉的马氏雄尾螨Arrenurus(Micruracarus)madarasziDaday标本中,发现了两个近似新种:拟马氏雄尾螨Arrenurus(Micruracarus)madarasziatus sp.nov.和华中雄尾螨Arrenurus(Micruracarus)huazhongensis sp.nov.本文记述了此三近以种,并作了特征鉴别。 相似文献
9.
10.
在温度25 ℃、相对湿度80%条件下,以油茶花粉、二斑叶螨和腐食酪螨3种食物饲喂尼氏真绥螨,研究不同食物对尼氏真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尼氏真绥螨虽能取食腐食酪螨的卵,但因摄食量不足导致不能完成正常发育;而取食油茶花粉和二斑叶螨能正常完成发育,并进行繁殖.取食油茶花粉的尼氏真绥螨全世代发育历期、雌螨寿命、产卵历期、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6.18 d、24.97 d、16.72 d和23.03粒,取食二斑叶螨的尼氏真绥螨分别为5.67 d、25.72 d、18.17 d和25.38粒;以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发育快,寿命和产卵历期长,平均每雌产卵量高.以油茶花粉和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实验种群数量动态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油茶花粉饲养的种群趋势指数最高(I=14.28),以二斑叶螨饲养的种群加倍时间最短(t=3.5201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