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篇 |
免费 | 151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4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枣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植物名称酸枣(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2材料类别沂河岸堤自然生长的野生植株上的嫩芽。3培养条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1)MS+6-BA2mg·L’(单位下同)+NAA0.1;(2)MS+6-BA2+NAA0.2;(3)MS+6.BA2+NAA0.4;(4)MS+6.BA2+NAA1;(5)MS+6.BA2+NAA0.01;(6)MS+6.BA2+NAA0.05;(7)MS+6-BAI+NAA0.5。芽分化培养基:(8)MS+6-BAI;(9)MS+6-BA2;(…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理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许多专科院校生物系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尤其是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大都满足于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的学习方法,而忽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通过专业课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现列举出来,供同行参考。1 植物生理学教学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机理的科学。在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机理、学说等原理性的内容。这些机理、学说的创立过程,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对原理的推导,以及对一些学说优缺点的评述等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培养的良好教材。举例来说,我们在讲授\"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时,花了一定的时间介绍卡尔文实验装置设计的巧妙性(图1)。其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利用光照下通入CO2后取材时间的先后,得出CO2进入小球藻内的物质变化,从而得出碳的整个固定过程。在实验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但也找到了巧妙的解决办法。卡尔文花了3年的时间得出第一个产物PGA及它以后至六碳糖的变化,而对于CO2的受体是什么及受体的由来还未弄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最后,通过一个绝妙的实验设计,即利用光照和黑 相似文献
3.
4.
江西蒌蒿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江西蒌蒿的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方法,为人工栽培蒌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鄂西清风藤在降低血糖方面的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从鄂西清风藤中提取分离化合物,并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结果表明:从鄂西清风藤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Pronuciferine (1)、(6R, 6aS, P)-Isocorydine (2)、N-methylhernovine (3)、N-formyldehydroanonain (4)、Roemerine(5)、(-)-Tetrahydropalmatine(6)、N-feruloyltyramine (7)、N-p-coumaroyltyramine (8)、Quercetin(9)、Dibutylphthalate(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7、8、9具有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为6.1~38.8μmol·L~(-1),其中化合物7、8的活性是阳性药阿卡波糖的40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鄂西清风藤化学成分研究,为该植物在降血糖方面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及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季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20年中国森林植被EVI以0.028/10a的速率增长,显著改善区占总面积的39.63%。生长季,植被指数与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和土壤湿度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湿度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在中南地区尤为突出。EVI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效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六个区域EVI对气温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对太阳辐射响应的滞后期均为3个月;西北地区、西南地区EVI对降水量响应的滞后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华东地区EVI对土壤湿度的响应滞后期为6个月,其余地区EVI对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整体上看,土壤湿度是影响生长季植被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数值化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9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深松耕(ST)、旋耕(RT)、秸秆还(SR)、免耕(NTS)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及传统耕作(TT)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质量,改善了土壤物理环境条件;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除秸秆覆盖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小麦产量低于传统耕作外,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其中小麦增产13%~28%,玉米增产3%~12%.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9.8%~44.0%.综合考虑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隔年深松、秸秆粉碎联合旋耕作业以及秸秆覆盖联合深松作业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土壤质量,可在研究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测定农田蒸散量的标准方法。然而,能量不闭合现象在涡度相关测量中普遍存在。分析能量不闭合对涡度相关观测的影响,对于提高涡度相关观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以蒸渗仪法为参照,探讨涡度相关观测的能量闭合状况对农田蒸散测定的影响,在导致涡度相关观测能量不闭合的诸多因素中,寻找对蒸散测定有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涡度相关观测的白天能量平衡比率(EBR)呈秋冬高、春夏低的变化特征,麦季日均EBR范围在0.26—2.84之间,平均1.15;玉米季日均EBR范围在0.19—2.59之间,平均0.78。无论麦季或玉米季,涡度相关法测定的平均蒸散量(ETec)均明显低于蒸渗仪法观测值(ETL),但两者显著相关(P<0.01),并有相似的季节变化。平均蒸散比(ETec/ETL)麦季约为0.61,玉米季约为0.50。在冬小麦田和夏玉米田,ETec/ETL均与EBR显著相关(P<0.01)。麦田种植密度大,下垫面较均匀,蒸散比与EBR成正比(P<0.01),且不受叶面积指数(LAI)大小影响;反之,玉米田种植密度小,只有当LAI>1,下垫面变得较均匀后,蒸散比与EBR的关系才变得显著(P<0.01)。风速小时ETec/ETL与EBR显著相关,风速增加时二者相关性减弱。尤其在玉米田,当摩擦风速(u*)大于0.3 m/s时,ETec/ETL与EBR的相关性不再显著。风速小时,大气湍流微弱,湍流的涡旋较大。在有限的观测时段(0.5h)内,涡度相关仪的传感器难以捕捉足够的湍涡能量,所测湍流能量偏低,导致能量不闭合。以上结果为应用能量平衡比率校正农田蒸散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