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4篇 |
免费 | 149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5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视网膜LED蓝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6~8周龄,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叶黄素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mg/kg)。以纯玉米油为溶剂,将叶黄素溶于玉米油中灌胃饲养30d。饲养末,将所有实验动物置于暗室中暗适应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LED蓝光损伤装置制备大鼠视网膜LED蓝光损伤动物模型,光暴露时间为1.5h,光暴露强度为1 400~1 500lux,光暴露后暗室饲养。24h后股静脉采血、处死,摘取眼球制备眼球壁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模型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经过叶黄素预处理的大鼠,在LED蓝光损伤后,视网膜外核层厚度降低不明显。大鼠接受LED蓝光损伤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叶黄素各剂量组血清中MDA含量减少(P<0.05),而GSH Px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叶黄素三个剂量组之间MDA和GSH Px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叶黄素对大鼠视网膜LED光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淬灭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发挥其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3.
4.
为了探索同源片段长度与糖多孢红霉菌染色体同源重组率的关系,化学合成或用重叠PCR合成带有突变位点、在突变位点两侧长度为(26bp+27bp)、(500bp+576bp)和(1908bp+1749bp)的同源序列,克隆于糖多孢红霉菌同源重组载体pWHM3后,分别构建了pWHM1113、 pWHM1116和 pWHM1119质粒。以PEG介导转化糖多孢红霉菌A226原生质体,3个质粒分别获得每皿30个、69个和170个转化子,但pWHM1113质粒不能与染色体有效整合,pWHM1116质粒与染色体整合率为转化子的2%,而pWHM1119质粒与染色体整合率达到转化子的19%。 pWHM1116和 pWHM1119质粒均可进行有效的染色体二次重组,将突变位位点引入染色体。因此,同源片段长度为(500bp+576bp)或更长时,可与糖多孢红霉菌染色体进行有效的单重组和双重组。 相似文献
5.
TTG1(Transparent Testa Glabra 1)蛋白是一种WD40类蛋白,参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采用RT-PCR方法从芜菁品种‘津田'中克隆了BrTTG1 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208590)。该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14 bp,编码一个由3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该蛋白分子量为37.28 kDa,理论等电点为4.66。与其他植物中的TTG1蛋白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BrTTG1与甘蓝型油菜的TTG1同源性最高。BrTTG1蛋白在31~337位氨基酸处含有WD40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PCR检测BrTTG1在‘津田'芜菁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有花青素合成的红色‘津田'芜菁根皮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以实生成苹果树上的芽作为外植体,培养在添加1—2mg/l 6-BA的SH或MS培养基上,在继代培养时芽的萌发率达92%以上,50天内芽数增殖5—6.8倍;同期内,液体旋转培养比琼脂静置培养芽条长度要增加3倍左右;芽条在0.2—0.4mg/lIBA中生根率80%以上;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85%以上。 相似文献
7.
维甲酸(RA)是一种能够诱导腭裂发生的致畸物.研究显示γ-氨基丁酸(GABA)在腭板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GABA是否参与了RA诱导的腭裂发生还不清楚.本研究以小鼠胚胎腭板间充质细胞(MEPM)为研究对象,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0.2、0.67、2.0和 6.7 μmol/L)对MEPM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GABA信号通路在其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atRA(2.0 μmol/L和6.7 μmol/L)显著性抑制了MEPM的增殖,并促进了细胞凋亡.atRA(0.67、2.0和 6.7 μmol/L)显著性降低了GABA合成的关键酶谷氨酸脱羧酶(GAD67)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但对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β3(GABAAR-β3)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没有影响.1.0 μmol/L的GABA逆转了atRA(6.7 μmol/L)对MEPM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atRA通过下调GAD67的表达,减少GABA的产生,抑制MEPM的增殖和促进MEPM的凋亡,从而可能影响腭板的发育,诱导腭裂形成. 相似文献
8.
ZT和2iP对3个南方高丛蓝浆果优选系丛生枝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ZT和2iP对南方高丛蓝浆果(Vaccinium corymbosum hybrids)优选系A47、A119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质量、含水量和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3.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随ZT质量浓度提高,3个优选系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有效增殖倍数、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及总长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平均长度则呈下降趋势.在2.5~15.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随2iP质量浓度提高,3个优选系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和含水量先增加后下降,在2iP质量浓度为5.0~10.0 mg·L~(-1)时达到峰值;有效增殖倍数、总长度和平均长度一直呈下降趋势;鲜质量和干质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改良WPM培养基中添加2.0~3.0 mg·L~(-1) ZT或5.0~10.0 mg·L~(-1) 2iP可使3个南方高丛蓝浆果优选系丛生枝有较高的增殖倍数,而添加0.5~1.0 mg·L~(-1) ZT或2.5 mg·L~(-1) 2iP可使丛生枝生长较好.此外,优选系A47和A167丛生枝的增殖倍数显著高于优选系A119.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雪白白僵菌FIM-1809 菌株进行诱变,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较高的突变高产菌FIM-1809-7,其产环孢菌素A能力较初始菌株提高约39%.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为:玉米浆粉6%、可溶性淀粉12%、葡萄糖1.2%、蛋白胨2%,pH 5.6,菌种菌龄为 72 h,接种量10%,装液量70 mL/500 mL,发酵时间8d,最终突变菌株产环孢菌素A效价较出发菌种增加了约53%.结果表明,采用ARTP技术结合发酵条件优化能够有效提高雪白白僵菌产环孢菌素A的能力,为该菌株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