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水报春(Primula lithophila F.H.Chen & C.M.Hu)是早期基于植物标本发表的物种,现有文献资料显示其物候期和诸多形态特征描述有误,导致物种界定困难。该研究基于模式产地的野外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考证、标本采集和形态特征比对等方法,补充描述习水报春形态特征和物候期。研究结果表明:习水报春的叶柄不具翅;花色为粉红色,稀白色,花莛高10~25 cm,花梗长15~30 mm,冠筒长约16 mm,冠檐直径10~15 mm。蒴果筒状,长约3 mm,约为宿存花萼一半;花期9月—翌年2月,果期3—6月。此外,文章还报道了贵州省报春花属2新记录种—天竺葵报春(P. pelargoniifolia G.Hao,C.M.Hu & Z.Y.Liu)和晚花报春[P. tardiflora(C.M.Hu) C.M.Hu]。 相似文献
3.
4.
正棕腹杜鹃(Hierococcyx nisicolor)是鹃形目(Cuculiformes)杜鹃科(Cuculidae)的寄生性繁殖鸟类(郑光美2011,Dickinson et al.2013)。目前棕腹杜鹃已记录的宿主主要为鹟科(Muscicapidae)鸟类,例如北灰鹟(Muscicapa dauurica)、白腹蓝姬鹟(Cyanoptila cyanomelana)等(Payne 2005,Erritz?e et al.2012)。棕腹杜鹃在中国的宿主报道很少,仅粟通萍等(2016)报道了在广西大明山的棕腹杜鹃寄生于海南蓝仙鹟(Cyornis hainanus)一例。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围山和鸡足山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的林下层鸟类以多物种、低密度为特征,而华南地区普遍以灰眶雀鹛单优势种为特征。为了探究云南其他地区林下层鸟类群落的特点是否类似于西双版纳以及云南的地形地势对林下层鸟类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9月,采用雾网法研究了位于红河断裂带以东的滇东南大围山、滇西北鸡足山常绿阔叶林的林下鸟类群落。大围山张网5614网·h,捕获林下鸟类52种735只,隶属于13科3目;鸡足山共张网4731网·h,捕获林下鸟类45种413只,隶属于15科2目。大围山和鸡足山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低于西双版纳勐养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大围山和鸡足山优势鸟种占的比例高于勐养优势种的比例、尤其是灰眶雀鹛占的比例高,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留鸟物种组成相似性高、而与勐养相差较远,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候鸟的比例也高于西双版纳勐养地区候鸟的比例。本文分析了大围山、鸡足山和勐养的自然地理格局及其林下鸟类群落组成特点,认为云南红河断裂带对林下鸟类群落组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调查监测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的一种常规手段,在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编目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我们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布设了40个相机位点,布设密度为1台/2 hm2,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野生鸟兽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相机累计工作1961个有效工作日,共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566张,鉴定出隶属4目9科的10种兽类和2目4科的10种鸟类。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前2种兽类和3种鸟类分别为红颊长吻松鼠(Dremomys rufigenis)、野猪(Sus scrofa)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及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4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 VU”级别的物种有2种,列入CITES附录II和III的物种分别有2种和3种。本次调查仍有多种重要大中型兽类和鸟类未被记录,但是为保护区后续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常规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紫江;赵雪冰;罗康 《四川动物》2015,34(4):599-613
根据多年来的调查结果和有关资料,昆明地区截至2013年12月共记录鸟类422种,这些鸟类从1963年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环境状况和文明程度的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63年以前昆明记录有鸟类316种,平均每小时所见到的鸟类为125.3只,1963—2000年期间记录有鸟类270种,平均每小时可见51.1只,是昆明50多年来鸟的种类、数量最少的年代。在2001—2013年期间记录有374种,每小时平均可见94.3只(不包括红嘴鸥和其他水禽),其种类达到历史新高,其数量也在逐渐恢复,在昆明的半个世纪中有50种鸟消失,先后增加了109种,其中包括17种云南省新纪录,1种全国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引种高等植物构建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修复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湖泊湿地的重要方法之一.以2011-2012年滇池湖滨区26个样点128个样方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1960-1970年的研究资料,探讨了人为活动对滇池湖滨区高等植物种类的影响.结果表明: 2012年在滇池湖滨区共发现湿地高等植物88科299种,其中本土植物181种,外来植物118种(包括32种入侵物种);在42种水生植物中,13种为外来植物(包括2种入侵物种).与1960-1970年资料相比,新记录植物232种、已消失植物43种.其中,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减少了2种、2种和5种,挺水植物增加了8种.目前共有14个植物群落类型,新出现了以大薸、喜旱莲子草等外来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类型,而以海菜花、苦草等本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已消失.在引种高等植物修复退化湖泊湿地时,应科学合理地选配植物物种,以免人工引发湿地退化. 相似文献
10.
环志是研究迁徙鸟类的重要途径。云南省哀牢山北段大中山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但缺乏具体的研究数据。1997年、2010年和2011年秋季夜间迁徙鸟类环志研究的结果表明,哀牢山北段大中山捕获到的夜间鸟类有108种2330只,分属10目24科。其中,以雀形目鸟类为主,占总捕获数量的78.3%,捕获优势种为树鹨(占捕获数量的16.95%)、红喉姬鹟(13.39%)、红尾伯劳(9.83%)、红喉歌鸲(8.71%)和栗鹀(4.80%);水禽占捕获鸟类总种数的16.7%,与云南其他地点的研究结果相似。由于水禽是传播禽流感的主要载体,候鸟聚集地存在传播禽流感的风险,春季也有候鸟翻越哀牢山,因此有必要开展春季鸟类环志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