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mlO2/g.h和4.58±0.09ml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分别为0.28±0.005mlO2/g.h.℃和0.32±0.009mlO2/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Kleiber期望RMR)/(C/Bradley期望C)分别为0.88±0.05和1.10±0.05。它们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三江平原东北部为研究区域,采用"3S"技术和数学模型,根据景观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方法,对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规划设计.利用GAP分析方法预测湿地鸟类丰富度,并评价和计算了湿地鸟类干扰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物种运动阻力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计算物种运动阻力指数,建立物种运动等阻力面,在阻力面上识别战略点、辐射道和源间联接等景观组分.为了保护本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出扩大保护区的面积、建立保护区与热点之间的廊道和设立微型保护地块的规划措施.提出的湿地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技术与方法,不但为三江平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Ⅱ同源蛋白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FabB和FabF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粪肠球菌基因组中有2个与大肠杆菌fabF同源的基因:fabF1和fabF2,缺少与fabB同源的基因.用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V583总DNA为模板,PCR扩增fabF1和fabF2基因,以pBAD24为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HW13(fabF1)和pHW14(fabF2).体内体外研究显示:fabF1基因能互补大肠杆菌fabB突变,FabF1具有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fabF2能互补大肠杆菌fabF突变,FabF2具有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Ⅱ(FabF)活性.同时发现粪肠球菌FabF2不同于大肠杆菌FabF,它还拥有微弱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可使大肠杆菌fabB突变株产生少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上述结果表明,FabF类酶(FabF like enzyme)同样可以具有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 相似文献
4.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信号介导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上探讨了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生物学效应的信号介导分子。结果表明SMADs信号蛋白及ERK激酶均参与TGFβ_1的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Smad2于TGFβ_1作用4小时后开始增加,持续至48小时;而抑制性Smad6于TGFβ_1作用1小时开始减少,4小时达到最低值,以后逐渐恢复;ERK只参与TGFβ抑制增殖效应,对TGFβ促进FN分泌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中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的Cu/Zn-SOD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Cu/Zn-SOD基因。在PGK1启动子驱动下,将该基因与荧光报告基因GFP融合,分别构建重组质粒YEplac195-PSGA和YCplac33-PSGA,并转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303α菌株。通过菌落PCR和荧光显微观察证实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的Cu/Zn-SOD基因在W303α中成功表达。将获得的阳性转化子在添加20 mM百草枯的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SOD的比活力和总活力分别是不添加百草枯培养基中发酵菌体的6.7倍和4.7倍。通过热激胁迫处理进一步探讨Cu/Zn-SOD对宿主sod1Δ酿酒酵母菌株EG118耐受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抗热击能力的顺序为EG118(YEplac195-PSGA)>EG118 (YCplac33-PSGA)>EG118。以上结果为发酵工业中防止菌体老化和增强菌体的发酵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后续的Cu/Zn-SOD体外分子定向进化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供体细胞代数、大小、周期以及基因转染处理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结果如下: (i)体外培养5~7代细胞做供体核, 重构胚的桑椹/囊胚率显著高于16~18代细胞的桑椹/囊胚率(17.3% vs. 4.9%, P < 0.05); (ii) 15~25 μm细胞做供体核, 重构胚的桑椹/囊胚率为20.0%, 高于8~15 mm细胞、25~33 μm细胞桑椹/囊胚率(8.0%, 9.7%), 但效果不显著(P > 0.05); (iii) 血清饥饿与非血清饥饿的细胞做供体核, 重构胚的桑椹/囊胚发育率没有显著性差异(11.8% vs. 18.6%, P > 0.05), 但非血清饥饿的效果要好于血清饥饿; (iv) 用0.05 μmol/L秋水仙素处理供体细胞效果最好, 重构胚的桑椹/囊胚率可达27.5%, 而未处理或用0.1 μmol/L秋水仙素处理供体细胞, 重构胚的桑椹/囊胚率分别为17.1%和12.1%, 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v) 以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细胞做供体核, 重构胚的桑椹/囊胚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细胞做供体核的桑椹/囊胚率(3.1% vs. 20.4%, P < 0.05). 上述结果表明, 传代少、中等大小的细胞更适合做供体核; 血清饥饿没有必要; 用0.05 μmol/L秋水仙素处理供体细胞有利于重构胚的发育; 转基因供体细胞对重构胚发育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9.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