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
为了获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鸟击防范工作所需的鸟类基础性资料,从2005年9月~2006年8月,通过对机场地区5种生境类型鸟类群落的调查与监测,记录到鸟类112种,属16目32科。其中46种属东洋界种类、45种属古北界种类、21种属广布种;留鸟46种、夏候鸟25种、冬候鸟29种、旅鸟12种。经RB频率指数测算,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乌鸫(Turdus merula)和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鸟类生境分布系数划分,广布型的鸟类有44种,是该区鸟类群落组成的主体。鸟类群落的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607,均匀性指数为0.784。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流域曾有亚洲象(Elephasmaximus)、犀(Rhinocerossp.)、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长臂猿(Hylobatessp.)、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梅花鹿(Cervusnippon)、棕熊(Ursusarctos)等哺乳动物分布,但受古气候、古地理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哺乳动物已在洞庭湖流域灭绝。这些哺乳动物的濒危和灭绝既受自然环境变化和灾变的影响,也与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和人类活动有关,尤其与人类捕杀和生境丧失有关。据古籍记载分析:在洞庭湖流域,亚洲象和犀于北宋末期灭绝或已南迁,而野生麋鹿、大熊猫、川金丝猴、长臂猿、梅花鹿和棕熊等于19世纪末灭绝。根据我们对30个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野生动物资源实地调查的结果,在洞庭湖流域已记录到21种国家重点保护哺乳动物,其中有5、6、10种哺乳动物分别处于“极危”、“濒危”、“易危”等级,这表明物种濒危的过程仍在继续。导致这些现生哺乳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人类猎捕、环境污染等,而人类活动干扰对现生濒危物种存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流域重引入麋鹿需采取人类协助生存策略:提供足够的且受洪水影响小的适宜生境、保证稳定的奠基者种群数量、减少人为干扰、调控种群密度、实施社区共管和生计替代项目、加强疾病防治、完善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基金投入、加强生境监测和湿地恢复等。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07年1月10~19日、5月16~24日、7月26日~8月8日,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柄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齐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7科24种,爬行纲3目11科48种.齐云山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其区系组成以60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12种均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大眼斜鳞蛇福建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江西省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为江西省赣南地区爬行动物新纪录.齐云山保护区是海南棱蜥後(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福建华珊瑚蛇(福建丽纹蛇)(Sinomicrurus kettoggi)在江西省的第二个发现地,是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在江西省的第三个采集地.通过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分析发现,齐云山地理位置独特,是华中区和华南区物种重要的扩散过渡地域.最后对齐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数据是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为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2002年8月中下旬、2002年11月中旬,对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综合作者1984年6~7月和1993年8月在该保护区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类1目6科23种、爬行类2目9科39种.其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区系组成以54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并以46种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丰动物,其余61种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牛动物";有4种被列入CITES附录11;14种为中国特有种;23种资源量丰富.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新种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 Shen,Jiang et Yang,2007的模式标本产地.根据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西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4年6月上旬和8月下旬两次对位于鄱阳湖主湖南部的江西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表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31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4目13科.其中两栖纲1目5科11种;爬行纲3目8科20种.其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67.65%.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赣北(鄱阳湖)平原省,此次调查发现的斑腿泛树蛙和舟山眼镜蛇为该动物地理省的新分布记录.最后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麋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麋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麋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 相似文献
8.
江西武功山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1年7月中旬~8月上旬,对江西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20多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野外考察.公园内现已记录两栖类2目7科25种和爬行类3目9科37种,本次调查增加安福县爬行动物新记录7种:多疣壁虎、中国石龙子、黑背白环蛇、铅色水蛇、灰鼠蛇、乌梢蛇、银环蛇;增加武功山爬行动物新记录23种.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两栖类东洋界种类占92.00%;生态类型以流水型9种和陆栖-静水型7种占优势.数量优势种为黑斑蛙、中华蟾蜍、黑斑肥螈、泽蛙、棘胸蛙、花臭蛙、华南湍蛙、三港树蟾、镇海林蛙和饰纹姬蛙.爬行类东洋界种类占75.68%,广布种占24.32%.数量优势种有石龙子、蓝尾石龙子、铜蜓蜥、赤链华游蛇、王锦蛇、虎斑颈槽蛇、赤链蛇、红点锦蛇、乌梢蛇、灰鼠蛇、尖吻蝮、竹叶青蛇等.公园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受人类干扰破坏大,当地群众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就此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湖区湿地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古栖息地。为了使麋鹿重返洞庭湖,2000-2001年,我们考察了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勘察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的10处洲滩,发现湖南汉寿县枝桔林垸,华容县集成垸与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相似,是洞庭湖区麋鹿重引入的适宜地点。于是,我们对桔林垸和集成垸的自然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并对麋鹿喜食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抽样调查,确定了环境容纳量。集成垸的植被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64种,可用于放养麋鹿的面积为2000hm^2,麋鹿夏季喜食植物有50种,其鲜重21158.4吨,麋鹿环境容纳量为1000余头。桔林垸在1998年退田还湖后,天然植被恢复很快,其植被类型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50余种,具有麋鹿夏季喜食的植物52种,其鲜重达18859.0吨,可供9408余头麋鹿生存。其适合放养麋鹿面积为1703.1hm^2,环境容纳量在850头麋鹿以上。无论从气候还是从食物,环境容纳量来看,桔林垸和集成垸均适合重新引入麋鹿。本文讨论了再引入麋鹿的人类协助性措施。保证生存空间,防治疾病,生境改造和种群与生境监测等,以期最终在洞庭湖湿地恢复麋鹿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