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38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竹子。竹子是一种粗纤维含量很高的粗饲料。而大熊猫却以具肉食动物消化道特征的消化道来消化高纤维含量的竹子。为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每天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采食竹子 ,消耗大量的能量 ,同时采食大量的高纤维含量的竹子又会降低其它养分的消化率 ,这样一来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大熊猫对竹子养分尤其是粗纤维的消化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采用给病弱大熊猫饲喂喷洒纤维素酶处理的竹子进行消化试验的方法 ,考察大熊猫对日粮养分的消化率 ,以期对病弱大熊猫的体况有所改善。1 材料与方法将长春市昆仑酶制剂…  相似文献   
2.
从兰州某化工厂石油废水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菲的细菌F-1并对其菌种进行鉴定,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菌株生长特性、不同烃类化合物降解特性及菲降解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利用PCR技术检测了芳香烃代谢相关基因。结果表明,菌株F-1属于约翰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可在终浓度为50~800 mg/L的含菲基础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在温度30℃、pH 7. 0、盐度0. 3%(质量分数)、转速180 r/min条件下培养5 d后菲(终浓度为100 mg/L)降解率为43. 57%,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菌株F-1也能利用联苯、萘、蒽、芘为唯一碳源生长。GC-MS分析显示菌株对C10-C28部分直链烷烃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F-1基因组中存在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苯甲酸盐双加氧酶、铁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乙醇脱氢酶、二羟酸脱水酶、醛缩酶和氧化还原蛋白基因。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应用到含菲废水及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处理和深度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绿色木霉木聚糖酶的纯化和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克  刘斌  张洁  杨智  蔡敬民  潘仁瑞 《生物学杂志》2001,18(6):15-16,21
绿色木霉木聚糖酶经分离纯化后,获得三个组分木聚糖酶,称为XⅠ,XⅡ和XⅢ,它们最反应温度分别为60℃、60℃、50℃,pH分别为5.5、5.0、0、4.5,pⅠ分别为XⅠ3.8,XⅡ3.4,XⅢ3.6。半失活温度分别为XⅠ37℃,XⅡ44℃,XⅢ40℃。  相似文献   
4.
发展了一套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对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的生测系统。这套系统由嗅觉仪、风洞和风洞室组成。用这套系统测定了棉铃虫对萎蔫后的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叶、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叶、香椿Toonasisnensis叶、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以及苯乙醛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 ,萎蔫的枫杨叶、加拿大杨叶、香椿叶的挥发物均对棉铃虫处女雌蛾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而对已交配过的雌蛾和雄蛾无明显的引诱作用 ;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对棉铃虫两性性成虫均不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苯乙醛对棉铃虫处女雌、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讨论了杨树枝把引诱棉铃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双碳”目标的提出,海洋碳汇受到广泛关注。贝类养殖是形成渔业碳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对近海的碳循环过程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海洋酸化现象的加剧,海洋吸收CO2的能力将会发生改变。但是,高温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碳代谢相关的生理和转录物组的影响不够清晰。本实验主要研究高温对厚壳贻贝总碳含量、碳代谢、抗氧化相关的酶活性以及转录物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显著抑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而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加(P<0.05),降低了消化腺ATP含量(P<0.05),影响了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导致贻贝固碳能力显著下降。高温导致活性氧、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显著增加(P<0.05)。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高温损伤了厚壳贻贝消化腺的亚细胞结构,使核仁缩小,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嵴显著减少。比较转录物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处理下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抗原的处理和呈递(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以及MAPK信号途径(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坏死(necroptosis)、DNA复制(DNA replication)和NF-kappa B信号途径(NF 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抗氧化相关差异基因中,上调差异基因主要有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过氧化物酶、热休克105 kD蛋白、热休克70 kD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NADPH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细胞色素b-245、细胞色素P450和醌氧化还原酶等。富集于碳代谢通路的上调基因主要包括转几丁质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半乳糖激酶和三磷酸肌醇3-激酶等;下调基因主要包括醛糖-1-差向异构酶、碳酸酐酶、半乳糖变位酶、酰基辅酶A合成酶、乙醇脱氢酶和己糖激酶等。综上,高温对厚壳贻贝的固碳相关的酶活性和碳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以期为贻贝养殖的健康发展和碳汇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环形染色体构象捕获(4c)技术实现了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捕获与4c靶位点发生相互作用的基因座位,因而通过4C相关技术可以进一步研究靶基因座位在细胞核内的空间组织形式。该文以ABclllb基因座位作为4C分析的靶位点,通过优化4C分析的反向巢式PCR扩增条件,实现4C分析PCR的高效扩增:并通过有限克隆筛选与普通测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捕获到一些与BcHlb基因座位发生潜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座位。这些基因座位与靶位点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发生在相同染色体内的,也有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之间的。这些基因座位间的相互作用表明了Bclllb基因座位在细胞核内复杂的空间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存在的差异性。 方法 采用复合刺激法复制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小鼠模型,随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CFS小鼠与正常组小鼠之间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存在的差异。 结果 模型组小鼠寻找隐藏平台的潜伏期、总路程、平均游泳速度及目标象限滞留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小鼠寻找隐藏平台主要采用空间搜索策略,而CFS小鼠主要采用重复环绕搜索策略。 结论 CFS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8.
CLDN基因家族编码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主要跨膜蛋白Claudins,在维持细胞极性、信号转导和恶性肿瘤复发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CLDN10基因属于CLDN家族,有包括CLDN10a在内的多个转录本。本研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LDN10a的5′侧翼序列的特征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采用基因合成、PCR扩增和分子克隆构建5′缺失的不同长度的CLDN10a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不同长度片段的启动子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LDN10a的上游转录调控区序列(-2 000~+460 bp)含有TATA box、GC box和CAAT box,存在1个CpG岛,有4个启动子位置,有1个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MatInspector和Jaspar分析发现,有75种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评分≥0.99)。PCR和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6个不同长度的CLDN10a启动子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1 890~-1 100 bp、-1 000~-890 bp、-890~-150 bp和-150~+4...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超轻初生幼仔人工哺育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大熊猫是存活率较低的动物之一 ,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幼仔初生体重较轻有关 ,特别是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 ,其幼仔初生重与母兽体重差异极大 ,约为母兽体重的千分之一 [1] ,加之大熊猫育幼行为高度特化 ,其幼仔存活更为不易。自 1 990年采用人工辅助育幼方式繁殖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以来 ,人工圈养条件下 ,大熊猫的育幼方式概括起来有如下 4种 :1 )大熊猫母兽自行哺育 ,这是自 1 963年至今最常用的方式 ;2 )人工辅助大熊猫母兽育幼 [2 ] ,现已存活 5对双胞胎 [3] ;3)用大熊猫初乳与羊乳混合喂养 ,全人工育幼 [4 ,5] ,目前已育成 2只大熊猫 [5] ;…  相似文献   
10.
圈养小熊猫繁殖行为变化及繁殖行为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understand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red pandas, one-year behavioral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the focal sampling method in the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from December 1999 to November 2000.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productive behavior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strous and non-estrous seasons. Frequencies of the rubbing anogenital, sniffing and licking marking were much higher in estrus than in non-estrus. Bleating only appeared in the estrus and can be regarded as an estrous indicator.The result also demonstrated that both male and females applied different reproductive behavioral strategies. Frequencies of activity, rubbing anogenital, licking and sniffing marking, and bleat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However, those of resting and investigating were much lower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ale was more active than the female during the estrus and might imply that the male acts mainly as an estrous message sender, and the female as a message receiver in the estrous sea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