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1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自然地理与植被条件对山西蝶类多样性分布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特点是:不同林区差异性大,呈南北递减趋势,受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资源呈片段化分布,耕作区种类多样性丧失严重。根据已知的216种蝶类在山西15个林区的分布情况,采用聚类平均法(UPGMA)对这15个林区的蝶类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为0.85时,可将山西林区划分为5个蝶类分布地带。按照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不同,分别称之为:Ⅰ.南端山地蝴蝶区;Ⅱ.南部盆地蝴蝶区;Ⅲ.中南部山地丘陵蝴蝶区;Ⅳ.中部高山蝴蝶区;Ⅴ.西北部丘陵蝴蝶区。在关键区系分析中,得知南端山地蝴蝶区和中部高山蝴蝶区是山西蝶类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区,对这两个区系加以保护,即可保护山西已知蝴蝶种类的97.7%。 相似文献
2.
山茶科紫茎属和舟柄茶属的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山茶科紫茎属和舟柄茶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学研究,藉助形态学、古植物学、孢粉学,细胞学和解剖学资料澄清了两属的分合问题,证实两属在各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并且各分类特征存在广泛的联系而无法分开,从而赞同H.K.Airy Shaw,J.R.Sealy及S.A.Spongberg的主张,即将这两属合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世界范围广义紫茎属下分类系统。属下新系统根据花柱合生程度、花序类型,苞片与萼片的形状以及两者的相对长度等特征,分为两个亚属,五个组,同时对该属种类进行修订。该属共有23种5变种,本文发表新组1个,新名称2个,新组合9个,新异名10个,新种1个,并附有分种检索表。广义的紫茎属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类型,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该属的起源中心和高度分化中心。根据化石资料推断,该属起源于早白垩纪,在第三纪以前于整个劳亚古陆上呈广泛而连续的分布,后因冰川及造山运动的影响,从而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选择28S rDNA D2区基因,针对GenBank中姬小蜂科总计542条相关序列,借助Blast Align、MUSCLE及TNT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亚科水平的姬小蜂科快速DNA分类鉴定方法。建树结果对目前分类系统中姬小蜂科4亚科分类体系(Bouek,1988)予以支持;综合分析结果基本支持对于姬小蜂亚科以及灿小蜂亚科的分族、分属方法。同时对地位不明的两属Anselmella和Ophelimus的分类学地位提出了假设。 相似文献
4.
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比较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根部4种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有很好的触杀和内吸活性。在触杀活性测试中,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的杀螨活性最高;在内吸作用中,乙醇、氯仿和石油醚提取物的杀螨活性均较高,杀螨效果显著。在对石油醚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进行生物活性追踪测定中发现,石油醚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浓度为0.6 g.L-1,山楂叶螨的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22%和79.66%。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重要植物类群进化潜力的保护情况, 揭示将物种进化历史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的重要性, 本研究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长期的野外调查并查阅标本记录与文献资料, 整理出该地区樟科13属121种物种的具体分布信息, 以植物条形码ITS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了反映整个西双版纳地区樟科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系统发育树。我们以此为基础, 从物种层面分析了各物种的进化特异性(evolutionary distinctiveness, ED), 从区域层面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以及32个行政乡镇的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 并结合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SR)与物种濒危等级, 综合探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植物进化历史的保护情况。研究发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拥有整个西双版纳地区54.5%的樟科物种数, 却保护了该地区樟科植物约88.8%的进化历史, 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但却拥有高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区域有打洛镇、易武乡等。就物种而言, 进化特异性相对较高的19个物种中, 有5种(26.3%)在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分布; 濒危等级高的54个物种中, 有20种(37.0%)在自然保护区没有分布, 同时拥有高进化特异性和濒危等级的物种仅有1种不在保护区内分布。结果表明, 虽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以及高保护价值物种的保护较好, 但仍有部分重要樟科植物的进化历史没有涵盖在现有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按照传统方法设定的自然保护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樟科物种的进化历史, 但仍然存在与标准化系统发育多样性保护策略相矛盾的地方。因此, 今后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 应将系统发育多样性考虑在内,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为害对枣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一年生冬枣Zizyphus jujuba cv.Dongzao和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树叶片为试材,测定了绿盲蝽为害1,3,5和7 d时枣树叶片光合速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绿盲蝽为害3,5和7 d时冬枣叶片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 rate,Pn)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5.83%,55.42%和59.61%;而酸枣叶片净光合速率仅在5和7 d时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6.66%和27.34%。冬枣叶片的气孔导度被绿盲蝽为害3,5和7 d时较对照明显降低。冬枣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与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总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而酸枣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仅与叶绿素含量显著正相关。绿盲蝽为害后冬枣和酸枣叶片的快速荧光诱导曲线受到显著影响。冬枣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在绿盲蝽为害不同时间时相对于对照明显降低,而酸枣叶片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绿盲蝽为害不同时间对冬枣和酸枣叶片的光系统Ⅱ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以及光反应活性中心均造成了伤害,但酸枣受到的伤害程度明显低于冬枣。绿盲蝽为害5和7 d后冬枣叶片的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活性降低,而酸枣叶片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活性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绿盲蝽为害导致冬枣和酸枣叶片的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较对照明显降低,酸枣叶片中的降低幅度低于冬枣。【结论】绿盲蝽为害造成枣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不同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冬枣叶片Pn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酸枣。绿盲蝽为害后枣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与叶绿素含量降低呈显著正相关。绿盲蝽为害影响了枣树叶片PSⅡ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供体侧的OEC受到伤害,光合作用PSⅡ反应中心失活,PSⅡ反应中心关闭程度增加,电子传递活性受到了抑制,其中酸枣叶片PSⅡ受到的影响明显低于冬枣叶片。 相似文献
7.
三棱栎群落的区系成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三棱区栎群落的野外调查结果,分析了该落的区系成分。热带及亚热带区系成分占很大的比重(占总种数90.25%),其中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占有绝对优势(占41.46%),滇、顷、老、泰、越周边地区的区系成分次之(共占29.27%),与热带非洲有微弱联系,但与热带大洋洲与美洲并无联系。这就在该群落区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有力地支持Kevin C.Nixon和William L.Crepet的论点:三棱栎的独 相似文献
8.
棉酚和烟碱对棉铃虫的生长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饲料添加测定了0.5%的棉酚和烟碱对棉铃虫的生长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简称P-450酶系)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测定浓度下,高龄棉铃虫短期取食含棉酚和烟碱的人工饲料后,对幼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棉铃虫对其主要寄主植物中的次生物质棉酚和烟碱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棉铃虫中肠微粒体P-450酶系的蛋白组成和酶活性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升有降,有的没有变化。棉铃虫可能通过调整P-450酶系的各种蛋白含量和酶的活力水平,来适应对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解毒的需要。另外,棉铃虫取食棉酚和烟碱后,细胞色素B5含量均显著提高,而细胞色素P-450含量均显著降低,细胞色素B5在棉铃虫对棉酚和烟碱的解毒代谢中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此研究为“十二五”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项目中创建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环境安全评价技术而设。【方法】以转双价双成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和转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肼强阳)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在荒地用撒播和3cm深度播种2种方式,于2011年5月一2012年3月对棉花出苗率、株高、生育进程、棉吐絮瓣数、絮瓣脱落率、自生苗等生存竞争能力进行比较,检测、评价其杂草化的风险,并探讨、验证检测技术的可行性。【结果】在荒地条件下,以2种方式播种的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和转cry1Ac+EP5P5基因棉与非转基因棉相比,上述各项指标的竞争能力总体上未表现显著优势。【结论与意义】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和转cry1Ac+EPSPS基因棉在荒地条件下生长无杂草化风险。同时,研究证明,在荒地自然生态条件下,可以采用撒播和3cm深度播种方法检测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在生存竞争能力上的杂草化风险,在测评上有互为参照效应,为定性评价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的杂草化风险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