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不同的高温胁迫条件下 ,对湿地匍灯藓 (Plagiomnium acutum)和大羽藓 (Thuidium cymbifolium)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及其与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POD活性增加 ,二者成线形关系。在一定温度条件下 ,一般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POD活性增加。但是当超过一定的温度 (4 5~ 5 0°C)以及一定的处理时间 (4~ 6h) ,POD活性有所下降。结果还表明 ,湿地匍灯藓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大羽藓。而且在高温胁迫下 ,湿地匍灯藓 POD活性变化比大羽藓活跃 ,其变化幅度也比大羽藓大。 相似文献
2.
3.
以我国21个山地藓类植物区系和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比较了21个山地中藓类植物61个科,曲尾藓科(Dicranaceae)23个属、曲柄藓属(Campylopus)17种及曲尾藓属(Dicranum)35种分布与年均温度、>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有雾天数、年有霜天数和年日照时数的关系,通过排序进行了直观的展示;同时还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直观地反映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我国9个山地苔藓植物地理成分组成上的相似性及它们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将DCCA和CCA应用到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典汇聚地应分析探讨长白山金发藓科植物的生态位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30个样点中的13种金发藓科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长白山地区,金发藓科植物在拔同度、土壤含砂量、含水量、酸度、光照条件等资源维上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13种金发藓科植物中,球蒴金发藓(Polytrichum sphaerothecium(Besch.)C.Mull、 相似文献
5.
6.
上海市地面藓类植物的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上海市选取20个公园和2个化工厂设立22个样点,对地面藓类植物进行野外样方调查、标本鉴定和数据统计.基于75种记录的藓类植物及其盖度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分析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上海市地面藓类植物可聚类为3个样点组,样点组1为市中心2个公园和2个化工厂,共有藓类23种,总盖度最小(21.29%);样点组2为部分市中心公园和外围公园,共有藓类44种,总盖度37.94%;样点组3主要为外围公园和市郊公园,共有藓类49种,总盖度为49.66%.结果反映了藓类植物分布与不同生境,环境污染及人为干扰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和排序(DCA)方法,对新疆博格达山苔藓植被进行了多元分析。TWINSPAN结果表明,该地区苔藓植被可分为6个主要群落类型,即牛角藓-真藓(Cratoneuron-Bryum)群落、扭口藓-墙藓(Barbula-Tortula)群落、提灯藓-细罗藓(Mnium-Leskeella)群落、对叶藓-提灯藓(Distichium_Mnium)群落、墙藓-连轴藓(Tortula_Schistidium)群落、扭口藓-紫萼藓(Barbula_Grimmia)群落,它们分别分布于山地荒 相似文献
9.
10.
环境变化对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上海徐家汇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区域环境变化对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作者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标本查检和鉴定,对20、21世纪初上海徐家汇地区苔藓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初该地区记载有24种苔藓植物,其中15种是以徐家汇为模式产地发表的新种,但目前仅有7种(包括6种1亚种)仍被接受;该地区现有21种苔藓植物分布。经历100年后,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其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却使其种类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世纪初以徐家汇为模式产地的苔藓植物,目前除尖叶匍灯藓(Plagiomnium acutum)外,其余都已从其模式产地消失。而以葫芦藓科和真藓科为代表的土生苔藓植物数目明显增加。多种世界广布、抗干扰能力强的伴人苔藓植物成为主要种类。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种数也相对100年前明显减少。此外,作者对城市苔藓植物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