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40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兵  陈建  王正军  李典谟  田洁 《生态学报》2001,21(12):2159-2165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在潜山县全县设置102个诱捕点,诱集越冬代成虫,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构建了森林重要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分类测报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和概率测报模型。BP网络模型的拟合率为100%,预留样检验报准率为100%。LOGIT模型的一致对率为74%。两类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基本吻合。BP网络的测报能力优于LOGIT模型。  相似文献   
2.
应用性外激素监测马尾松毛虫发生数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采用持效期达 3 0天以上的复合橡胶载体的新型诱芯诱捕器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林间监测 ,发现诱蛾数量与田间调查的幼虫数量有很大的关联性 ,各乡镇每诱捕点平均诱蛾数与 1代、2代幼虫虫株率、平均虫口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张爱兵  李典谟  陈建  张真 《昆虫知识》2004,41(2):146-149
初步考证了我国重要的森林害虫———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及其寄主松 (科 )属植物的化石起源 ,认为马尾松毛虫衍生为一个新的物种的时间 ,不应早于中生代的侏罗纪 ,很可能是侏罗纪与白垩纪早期的某个时期 ;并初步探讨了第三纪以来中国古地质、古气候变化对现今马尾松毛虫的分布、遗传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历史成因的可能影响 ,文史还涉及许多重要的生物地质历史事件 ,对于理解马尾松毛虫在同样的地质时期的动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地理因素及微环境变量对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浅析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了枯叶蛾科昆虫42个采样点415个样本,根据各采样点物种存在情况进行排序与聚类分析,呈现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并进行偏典范型对应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1)纯环境因素对枯叶蛾科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占比36.2%,纯地理因素的影响占比12.78%,二者共解释量占比较小(3.36%);(2)\"光源污染程度\"(反映人为干扰及生境破坏程度)及\"距最近海水距离\"(反应采样点的海陆位置)等微环境变量也对本研究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β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上,对动物群落并联系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海南省5个自然保护区的尺蛾科昆虫为例,探究这些保护区的昆虫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通过分子和形态学方法,将采集的尺蛾科昆虫成虫样本鉴定到种,并建立它们的系统发育树。分别选取了两个类型的β多样性指数:传统的Jaccard指数、Bray-Curtis指数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指数Dpw,用于比较不同样点间β多样性的变化。结合地理距离、飞行能力以及环境因子,运用mantel检验、RDA及偏RDA分析等方法探究海南尺蛾科昆虫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Jaccard指数和Dpw指数与19个环境因子中的等温性(bio_6)、最冷月最低温度(bio_9)和最湿季度平均温度(bio_11)这3个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与地理距离和飞行能力无显著相关,而Bray-Curtis指数与上述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3个环境因子对各β多样性指数的综合解释力都达到了79%以上,各自的解释力均在19%以上。分析表明,在海南5个自然保护区中,尺蛾科昆虫β多样性的形成主要受环境因子尤其是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昆虫系统发育重建研究的步骤,常用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指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系统发育重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安纽蝎蛉总科由长翅目中3个灭绝的科组成.它们的共同的特征是具有长管状吸收式口器,推测其与裸子植物的授粉有密切关系.目前在我国东北中生代共发现安纽蝎蛉总科化石5属11种,对它们进行了简单地综述并提供了相应的检索表,探讨了当时这类具有“长口器”的长翅目昆虫与裸子植物之间的取食和授粉过程,以及二者之间协同进化模式,并对早期被子植物传粉模式做了初步推测.  相似文献   
8.
桔小实蝇幼体及成虫残体DNA条形码识别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蝇类害虫多为国内外检疫对象, 其鉴定识别方法主要依据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而传统的形态学识别法对口岸经常截获的幼体及残缺的虫体, 则无能为力。本研究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幼体(卵、 幼虫、 蛹)以及成虫残体(足、 翅、 头部、 胸部、 腹部)为对象,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 构建实蝇类害虫快速鉴定技术体系, 并以其他4种常见实蝇(包括番石榴实蝇B. correcta、 瓜实蝇B. cucurbitae、 南亚果实蝇B. tau、 柑桔大实蝇B. minax)为对象对该技术体系进行应用验证。结果显示, 桔小实蝇幼体以及成虫残体的碱基序列与数据库中靶标种COⅠ基因碱基序列的一致性为99.51%~99.84%, 其他4种实蝇相应序列与数据库中靶标种COⅠ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100%, 100%, 99.81%~99.83%和100%; 以邻接法(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靶标种实蝇均与数据库中对应种实蝇聚为一支, 且置信度均为100%。以K2-P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得出, 5种实蝇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597~0.2363, 平均为0.1693; 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041, 平均为0.0019。这些结果表明, 基于DNA条形码的物种识别技术完全可用于口岸截获的实蝇类害虫幼体及残体的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9.
王瑛  杨采青  王丽丽  张露  张爱兵 《生态学报》2024,44(18):8185-8195
重要农业害虫菜粉蝶(Pieris rapae)及其近缘种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幼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多种蔬菜和油料作物,对农业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收集到菜粉蝶和东方菜粉蝶分布数据共计248393个,其中野外调查收集361个。基于上述现存分布点,利用6种物种分布模型算法对历史、当代和未来气候条件下两种粉蝶在全球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基于去除空间自相关后的6个气候变量构建的13种算法的模型预测结果中,有6种算法的模型评估指标的值高于随机状态(0.5)。(2)当代气候条件下,菜粉蝶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包括北美洲、南美洲南部、欧洲西部、中国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南部;东方菜粉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和亚洲南部等地区。相比于东方菜粉蝶,菜粉蝶在3个时期的潜在分布区面积都要更大,但是东方菜粉蝶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潜在分布区增加的面积将会更大,具有更高的潜在入侵概率。(3)相比于作为入侵生物的菜粉蝶,其近缘种东方菜粉蝶更能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面对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东方菜粉蝶很有可能成为入侵物种,有必要对其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加强虫害监测和防控预报。研究对重要农业害虫菜粉蝶和东方菜粉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和比较,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食物对三突花蛛相对生长率(RGR)、相对取食量(RCR)、食物利用率(ECI)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各龄相对生长率以取食混合食物为高,取食单一食为低。各龄相对取食量对棉铃虫和果蝇较高,对摇纹则较低,食物利用率则以对摇蚊的利用率为最高,对棉铃虫和果蝇的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