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2.
水稻化感作用是通过水稻植株体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来实现的.水稻化感物质的主要抑草作用机理有:抑制杂草种子的发芽,影响激素平衡,破坏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干扰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等.水稻化感作用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表现为数量性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化感生物检测技术等研究手段检测到了多个水稻化感作用的主效应(QTLs)位点,但不同水稻化感种质其主效应QTLs位点明显不同.通过分子辅助选择和建立近等基因系的方法对检测到的QTLs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最终实现水稻化感抑草有利基因的克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1996-1997年和1999-2000年,分别对三峡库区的鸟类进行了本底调查和物种监测,共纪录到鸟类354种,隶属17目51科,其中古北种153种(43.22%),东洋种164种(46.33%),广布种37种(10.45%);夏候鸟87种(24.58%),冬候鸟63种(17.78%),旅鸟46种(12.995),留鸟158种(44.63%);繁殖鸟类(夏候鸟和留鸟)245种(69.21%);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科42种。类群(科种)多样性分析显示,以中小型鸟类为主的雀形目鸟类对三峡库区鸟类多样性贡献最大,秭归具有最大的类群(科)多样性,而巴东则具有最多的物种数。研究表明,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地域景观的复杂性是决定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3B染色体短臂小麦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宁894037/Alondram、望水白/Alondra和苏麦3号/A1ondra进行了抗赤霉病QTL分析,结果表明,用在田间和温室的赤霉病抗性鉴定资料,在3个赤霉病抗源宁894037、望水白和苏麦3号的3B染色体短臂上均检测到主效QTL的存在。宁894037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l33与Xgwm493之间的5.0cM的区间内,最高可解释42.8%的赤霉病抗性;望水白的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l47与Xgwm493之间11.5cM的区间内,最高可解释15.1%的赤霉病抗性;苏麦3号的主效QTL位于Xgwm533a与Xgwm493之间13.0cM的区间内,最高可解释10.6%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紧密连锁的标记均为SSR标记,可直接用于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6.
籼稻根系活力与地上部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早季在广州研究了不同籼稻类型根系活力与地上部分一些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参试品种的根系活力在全生育期中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高值出现在幼穗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两系法杂交稻在生长前期根系活力增幅大,叶面积指数发展快。(2)根系活力在分蘖期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分蘖期和孕穗期与叶绿素a/b值呈显著负相关,并在幼穗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根系活力的强弱与地上部分叶、蘖的发展是相对应的。(3)根系活力与灌浆成熟后期的籽粒充实度达极显著正相关,根系活力强的品种,后期充实度高,相反则充实度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156/谷梅2号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s)所构建的包括168个DNA标记,全长为1447.9cM。基本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34个该群体的株系及其亲本对无芒稗进行了化感作用评价,用无芒稗的植株干重作为表型定位水稻化感控制稗草的基因,用QTL Mapper 1.01b软件进行区间作图,检测到1个与化感作用有关的主效应QTL。该QTL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解释了32.30%的表型变化;检测到6对上位QTL,解释了47.83%的无芒稗干重抑制的变化,主效应和上位效应QTL共解释了80.13%的表型变化。 相似文献
8.
麦冬皂苷D对过氧化氢造模的HUVEC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麦冬皂苷D对HUVEC凋亡相关分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H2O2构建凋亡模型,运用MT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激光共聚焦方法测定粒体膜电位和钙离子浓度。结果:麦冬皂苷D可以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减少钙离子内流,增加细胞的活力。结论:麦冬皂苷D对HUVEC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高产水稻光合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早季于广州,测定了水稻两系高产杂交组合培矮64s/E32、地矮64s/93、粤杂122,高产品种粤香占和特三矮2号在四个主要生育期顶叶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1)在人工气候箱的弱光下测得的分蘖期盆栽植株的非饱和光合速率在5个品种/组合间差异不大。(2)4个品种/组合的大田植株在四个生育期中以分蘖盛期到幼穗分化初期的光合速率最大,其值已达到或接近水稻品种最大光合速率30μmol m-2s-1的上限;品种/组合间差异不大。抽穗期和黄熟期光合速率较前期下降很大,但两期间变化不大。收割期光合速率进一步大幅下降。(3)4个品种/组合抽穗期叶绿素含量较前期下降或不变,黄熟期叶绿素含量又升高,收割期则大幅下降。(4)讨论了叶片光合速率在抽穗后下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光合保持能力的概念。认为在形态性状改良的基础上,提高群体整体光合能力,是提高水稻光合生产力和实现超高产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