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沿道路设置供野生动物迁徙、扩散和连接栖息地的廊道是应对道路干扰最有效的措施,科学选址则是野生动物廊道建设的前提,也是廊道研究的薄弱领域。以大熊猫廊道为例对野生动物廊道选址指标体系、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探索,将栖息地特征、地形因素、植被可转化性、工程成本作为大熊猫廊道选址指标,基于Arcgis和栖息地格局、海拔、坡度、植被数据,为四川306省道椅子垭口段确定了两处大熊猫廊道位置,并用监测数据证明了所选位置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表明栖息地格局是廊道选址的重要基础,应侧重对地形因素的研究。研究为廊道选址方法和流程进行了示范,还对选址指标体系优化、提高选址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动野生动物廊道研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级、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m以上、1000m左右、450~700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相似文献
3.
4.
5.
在迁地保护中,奠基者效应通常会导致新建种群与源种群的遗传分化,并使新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源种群。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是世界濒危种,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狩猎,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物种仅剩26只,已经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1976年开始对海南坡鹿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该种群的数量从最初的26只增加到1600多只。本文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一个源种群(大田种群)和5个迁地种群(邦溪、甘什岭、枫木、金牛岭、文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He≈0·3);5个迁地种群分别有1、3或5个单态位点,大田种群无单态位点;邦溪种群与大田种群遗传分化显著,而甘什岭种群与大田种群的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奠基者效应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并且对于不同迁地种群,影响也不相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建群者数量、引种方式和建群种群的结构。该研究为今后在海南岛建立新的海南坡鹿迁地种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COMPARISONOFDIRECTANDINDIRECTOBSERVATIONMETHODSINTHEFOODHABITSTUDYOFHAINANELD′SDEER从生境中获得食物是野生动物与其生境之间最... 相似文献
7.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集群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野外累积观察到的852群海南坡鹿的集群情况,结出了鹿群在全年各月份的平均大小及方差等统计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鹿群,并对各月份鹿群平均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鹿群的大小存在着季节性变化,各类型鹿群在不同季节所占比例及其稳定性均存在差异。繁殖周期、植被的季节性变化及鹿群的类型是影响鹿群集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就坡鹿的集群习性及其保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8 年4 月至2001 年3 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哈尔滨动物园的4 只笼养东北虎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在全年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睡眠所占比值最多; 其次是卧息和活动; 摄食和其它行为(包括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嬉戏、站立、直立、发声等) 最少。在不同季节笼养东北虎的活动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一昼夜的睡眠、运动和卧息均有两个高峰期, 但高峰期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所差异。睡眠的高峰期在10 : 00~14 : 00 和20 : 00 至次日06 : 00 , 活动的高峰期在05 : 00~10 : 00 和14 : 00~17 : 00 , 卧息的高峰期在05 : 00~10 : 00 和13 : 00~20 : 00 , 摄食仅在16 : 00~20 : 00 有一个高峰期。冬季(12~2 月) 与春(3~5 月) 、夏(6~8 月) 、秋季(9~11 月) 相比, 东北虎在白昼睡眠的时间显著减少,夜晚则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9.
秦岭羚牛的生态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岭羚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是中国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地区.从分布、栖息地、种群状况、集群特征、活动规律、食性、季节性迁移行为、繁殖生态和防御行为等方面概述了秦岭羚牛的生态习性,并提出了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容纳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果表明 ,羚牛越冬区提供的可供羚牛和其它草食动物利用的能量为 (9 877±5 173)× 10 12 J,每只羚牛平均每天需要的能量为 2 6 4 8± 11 88kJ ,整个冬季需要的能量为 4 82 0± 2 16 3× 10 6J ,保护区的羚牛容纳量为 2 0 4 9± 10 37只。考虑到羚牛对空间的需求、保持最佳繁殖状态、其它草食动物种群的需求和保护当地植被等因素 ,建议保护区将羚牛种群的数量控制在 10 0 0只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