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51篇
  国内免费   4062篇
  完全免费   24169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423篇
  2021年   1617篇
  2020年   1135篇
  2019年   2211篇
  2018年   2414篇
  2017年   1431篇
  2016年   1804篇
  2015年   2078篇
  2014年   3029篇
  2013年   2728篇
  2012年   3023篇
  2011年   3080篇
  2010年   2785篇
  2009年   2840篇
  2008年   2784篇
  2007年   2499篇
  2006年   2324篇
  2005年   2042篇
  2004年   1961篇
  2003年   1861篇
  2002年   1633篇
  2001年   1481篇
  2000年   1337篇
  1999年   1204篇
  1998年   893篇
  1997年   843篇
  1996年   893篇
  1995年   762篇
  1994年   831篇
  1993年   632篇
  1992年   665篇
  1991年   673篇
  1990年   577篇
  1989年   558篇
  1988年   421篇
  1987年   390篇
  1986年   366篇
  1985年   384篇
  1984年   313篇
  1983年   257篇
  1982年   241篇
  1981年   231篇
  1980年   200篇
  1979年   138篇
  1978年   62篇
  1977年   41篇
  1976年   29篇
  1975年   26篇
  1974年   45篇
  1973年   20篇
  1966年   29篇
  1965年   56篇
  1964年   60篇
  1963年   62篇
  1962年   30篇
  1961年   10篇
  1960年   49篇
  1959年   78篇
  1958年   37篇
  1957年   40篇
  1956年   37篇
  1955年   36篇
  1954年   22篇
  1953年   24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7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Ⅰ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下)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刘玉明(北京市教育学院,北京100044)1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对群落的多样性数据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当观察到的数据较好地服从某一理论分布时,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总被引:355,自引:21,他引:3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规律与世界总趋势一致,但量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我国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净生产量却显得较高;我国森林的总生物量是9102.87×106t,其中,林分为8592.13×106t,经济林325.72×106t;竹林185.02×106t,疏林、灌木林790.54×106t;森林和疏林(含灌木林)的总生产力分别是1177.31×106t/a和458.16×106t/a。研究结果还显示,用材积推算的生物量(材积源生物量)比用平均生物量计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分析中国森林在中国及全球陆地碳库中的作用发现,与其他区域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森林在中国陆地植被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较弱,它的生物量不足全球森林总生物量的1%,然而,它在保护中国土壤碳库功能方面起着其他植被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总被引:320,自引:28,他引:29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区划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它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技依据。在综合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建立了各级生态区单元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命系统,最后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了区域划分。将我国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13个生态地区和57个生态区。  相似文献
4.
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   总被引:317,自引:33,他引:28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生态空间理论的若干主要方面:尺度、空间格局、景观异质性、镶嵌与生态交错带以及干扰与景观动态等。生态空间理论是景观评价,管理和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总被引:262,自引:22,他引:2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我国近20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我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总碳储量分别是3.75、4.12、4.06和4.20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自第1次森林资源清查末期至第4次清查结束的17a间,我国森林共增加0.45Pg  相似文献
6.
超氧物歧化酶(SOD)在植物逆境和衰老生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42,自引:3,他引:239  
在大气污染、低温、干旱、盐分、强光辐射等逆境胁迫及衰老进程中,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能力大于清除能力。相对过量的活性氧影响生物膜和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或功能。SOD等活性氧清除剂具有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保护膜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全球尺度下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82,自引:19,他引:1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绍辉  方精云 《生态学报》1997,17(5):469-476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CO2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和根系产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土壤呼吸在受到植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并且随着人类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已有工作,讨论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土壤呼吸与纬度的关系以及土壤呼吸与年均温的关系,得出了全球范围的Q10值为1  相似文献
8.
植被指数研究进展:从AVHRR-NDVI到MODIS-EVI   总被引:164,自引:0,他引:16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应用广泛的植被指数AVHRR—NDVI仍有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1)在植被高覆盖区容易饱和。这除了红光通道就容易饱和外.主要是基于NIR/Red比值的NDVI算式本身存在容易饱和的缺陷;(2)没有考虑树冠背景对植被指数的影响;(3)NDVI的比值算式和最大值合成算法(MVC)确实消涂了某些内部和外部噪音。但最终的合成产品仍然有较多噪音;(4)MVC不能确保选择最小视角内的最佳像元。所有这此AVHRR—NDVI的局限性。在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产品中。都有不同程度改善。MODIS—EVI改善表现在:(1)大气校正包括大气分子、气溶胶、薄云、水汽和臭氧。而AVHRR—NDVI仅对瑞利散射和臭氧吸收做了校正;这样MODIS—EVI可以不采用基于比值的方法。因为比值算式是以植被指数饱和为代价来减少大气影响;(2)根据蓝光和红光对气溶胶散射存在差异的原理。采用“抗大气植被指数(ARVl)对残留气溶胶做进一步的处理;(3)采用“土壤调节植;波指数(SAVl)”减弱了树冠背景土壤变化对植被指数的影响;(4)综合ARVI和SAVI的理论基础。形成“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它可以同时减少来自大气和土壤噪音的影响;(5)采用“限定视角内最大值合成法(CV—MVC)”。选择最小视角内的最佳像元。此外。目前正在试验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ERDF)合成法”。首先把不同视角换算为星下点像元反射值。然后采用CV—MVC合成。目的是进一步提高EVI对植被季节性变化的敏感性。总之。MODIS—EVI使植被指数与不同覆盖程度植被的线性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尤其在高覆盖区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9.
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46,自引:9,他引:1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入手,根据观测和研究资料,采用替代工程、市场价值等方法,从两个方面评价了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果表明,面积为4056.64km^2的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167.78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搂91.67%亿元,净化水质价值为15.3亿元,保持土壤价值为2806.92万元,固碳制氧价值为2.24亿元,净化环境价值为48.65亿元,游憩价值为9074.98万元,林果品价值为8.73亿元。  相似文献
10.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4,自引:1,他引:133  
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的同时,结合结构分析和作用机制,揭示与其部分活性相关的构效关系,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