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成农田生态系统时,会把C4植物有机质导入到曾在C3植被下发育的土训中去,使土壤中含有来源不同的土壤有机质,引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因此,可以利用碳同位素来区分土壤有机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耕作几十年后原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仍占有主要地位,来源于原始C3植被的有机碳的比例为66.7%,但容易矿化的、对植物营养有效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这与当地的耕作方式有关,需要加强对植物残留物返回土壤工作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重点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母树的种子生态特征。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同株母树的不同果序球果量和不同母树的球果出种量均未显示明显差异,而不同母树果序出球果量、种子重量分异具有权显著差异,这反应了掌叶木母树的有性生殖基本同步,球果的发育程度比较接近。掌叶木种子干粒重为201.66g,种子的平均重量为0.20g,占乔木树种平均重量的61%;种子含空粒比例高达8.1%;饱满的种子中具有生活力者占78%,反映出掌叶木种子有较高的败育率;种子的平均含水量为13.56%,自然散播的种子萌发率仅为1%,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受松鼠、鼠和金龟子类等动物的破坏率高达98.25%。在同样贮藏条件下,播种环境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显著,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或火烧地有利于掌叶木种子的萌发,其种子萌发率可达84.98%。 相似文献
3.
4.
蛇雕(Spilornischeela)属隼形目鹰科猛禽。有关其繁殖行为研究,到目前未见报道。笔者于1997~1998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蛇雕东南亚种(Spilornischeelaricketti)的繁殖生态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情况报道如下。1 自然概况茂兰保护区位于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东经107°10′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海拔500~1100m,最高点为肯西山1170m。林区总面积2100hm2。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量1750mm左右,集中于4~10月,年平均相对… 相似文献
5.
对茂兰喀斯特森林3种主要演替群落——喀斯特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的凋落物数量、组成特征及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为期27个月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茂兰喀斯特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的年平均凋落物量分别为4.503、3.505和2.912 t·hm–2; 年总凋落物的叶、枝、花果和其他的比例分别为64.72%、14.60%、12.33%、8.35%; 74.28%、7.43%、10.88%、7.41%和75.94%、8.56%、12.93%、2.57%, 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64.72%–75.94%; 茂兰喀斯特森林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的月动态变化规律均为双峰型, 峰值分别出现在生长季早期3–5月和休眠期10–12月。 相似文献
6.
黔桂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中国西南黔桂两省区三个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内石灰岩苔藓植物91种,并对其生境进行了描述。在上述石灰岩苔藓植物中,包含21种贵州新记录,13种广西新记录,6种中国西南新记录和1种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8.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的猛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至2001年对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猛禽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计发现23种,隶属2目4科.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原本是南斯拉夫的一个高地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依奇对喀斯特高地独特的地貌进行研究,他借用了“喀斯特”这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从而成为世界通用的名词。在中国,“喀斯特”也被称作“岩溶”。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