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曾在中国广泛分布。前期的3项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黄山的中国大鲵种群存在独特的遗传分化,是一个未被描述的物种。这3项研究中的分子数据均基于本文通讯作者1995年之前采自中国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的原生大鲵标本。本文基于形态学比较,将1995年以前本文通讯作者在祁门县采集的11个大鲵标本描述为大鲵属一新种:祁门大鲵(Andrias cheni sp. nov.)。我们测量了11个标本的25个形态特征,并与大鲵属的其他物种进行比较。祁门大鲵与大鲵属其他物种可通过以下特征进行区分:(1)头躯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头宽/头长(HW/HL)比为0.80 ~ 0.98;(2)头部和下颌相对光滑,有不规则排列的小结节;(3)颈部侧褶与体褶不连续;(4)第三指比第一指长,指式Ⅰ< Ⅳ < Ⅲ < Ⅱ;(5)四肢粗而短,后肢比前肢长,前肢长/后肢长(FLL/PLL)比为0.78 ~ 0.96;(6)尾部肌肉发达,基部粗大,后部和上部逐渐变平,尾长约为总长度的1/3。经形态比较,本研究将祁门大鲵描述为新种,大鲵属物种增加到5个。本文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形态数据,可为后续大鲵野生谱系的资源保护、人工种群遗传管理和增殖放流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2021年9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采集到一雌一雄2号白环蛇属(Lycodon)物种个体,两个体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7-17-15行,光滑;上唇鳞8枚,下唇鳞10枚;颊鳞1枚,入眶;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8枚,2 + 3 + 3排列;腹鳞209 ~ 213枚(+ 1或2枚前腹鳞),雄性尾下鳞90对,雌性标本尾末端缺损,肛鳞完整。活体背面棕黑色,雄性体背部具29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2条浅色环,雌性体背部具30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0条浅色环。2号标本与锦白环蛇(L. pictu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锦白环蛇样本的遗传距离在0.3% ~ 0.8%之间。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锦白环蛇,为贵州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皮书列为野外灭绝物种。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noninvasive sampling)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对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圈养麋鹿的免疫生理和应激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雄麋鹿3种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含量秋季和夏季均高于冬季。雌性麋鹿IgG含量在各季节均高于雄性个体,比雄性个体具有更强的体液免疫;而雄性麋鹿IgM含量在各季节均高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对异源免疫应答更灵敏。雌、雄麋鹿粪便皮质醇水平与IgM水平呈正相关,与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IgG是适合用于探测麋鹿免疫生理状态的指标,为麋鹿放归种群的监测和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2007年7月10日19:00时左右,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山边农舍旁(29°54'35″N,117°22'30″E,海拔149 m)捕获1条已怀卵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全长1 200 mm,尾长175 mm,体重950 g。在实验室蛇笼内饲养,饲喂活体蛙、蟾蜍,定期换水,观察繁殖情况。  相似文献   
6.
7.
王德青  杨典成  崔俊生 《蛇志》2012,24(1):41-42
目的探讨室温条件下虎斑颈槽蛇的孵化及幼蛇饲养情况。方法选用同一条虎斑颈槽蛇产的同窝蛇卵31枚,随机为A组(实验组)、B组(对照组),A组16枚,B组15枚。两组蛇卵分别置于2个完全相同的打孔整理箱中进行孵化,孵出幼蛇用小泽蛙饲养。结果在室温条件下,孵化期58天,孵化率为96.77%。出壳后7~9天,幼蛇第1次蜕皮,蜕皮周期在11~16天不等。结论对虎斑颈槽蛇进行工厂化人工养殖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发现尖喙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9.
10.
<正>眼镜蛇科Elapidae已知349种(Pyron&Burbrink,2012),其中眼镜蛇亚科Elapinae 130多种,分隶18个属(Lawson et al.,2005;赵尔宓,2006)。该亚科蛇类具神经毒,形态各异,身体大小差别很大。某些体形较大的物种或类群,如眼镜王蛇属Ophiophaqus、眼镜蛇属Naja、曼巴蛇属Dendroaspis等,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因而受到较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该亚科中体型较小的种类,如中华珊瑚蛇属Sinomicrurus物种,由于它们攻击性弱、生活隐匿、野生数量较少、标本不易获得等原因,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