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灵山地区大步甲属物种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多样性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晓东  周红章  罗天宏 《生态学报》2002,22(10):1724-1733
针对东灵山地区的11种不同生境,利用巴氏罐诱法研究大步甲属(Carabus)种类多样怀及其变化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本地区有大步甲10种,其中C.manifestus Kraatz和C.crassesculptus Kraatz为优势种,占总数的70.8%,与C.smaragdinus Fischer、C.vladimirskyi Dejean和C.sculptipennis Chaudoir一起构成本地区的常见种;(2)从物种丰富度和数量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龙门林区(以森林为主)、梨园岭退耕区(以灌丛和萌生丛为主)、东灵山主峰区(高海拔,亚高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由高到低依次为梨园岭退耕区、小龙门林区、东灵山主峰区;均匀度指数值(E)梨园岭退耕区最高,其次为东灵山主峰区,再次为小龙门地区;(3)利用物种的发生与频度数据,对11种不同生境进行栖息地相似性聚类分析,发现东灵山主峰区的3种生境可归为一类,小龙门林区5种生境可归为另一类,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萌生丛单独为一类,梨园岭退耕区的山杏和荆条灌丛构成一类,这反映了大步甲属种类分布的地域及生境特点,特别是生境内的湿度、温度和地表覆盖层等特点;(4)通过物种间的相关分析看出:C.smaragdinus和C.granulatus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它们对退耕区的选择倾向;C.crassesculptus、C.canaliculatus、C.manifestus和Carabus sp.之间,虽然后两种间未达到显著性,但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这些物种对森林生境选择倾向;(5)大步甲成虫的季节性活动主要在4-9月份间,高峰期集中在6-8份月,各物种在生境内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与该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一致。研究表明,大步甲物种分布受生境内的湿度、温度、地表覆盖层等环境因素影响,物种多样性与生境肥干扰程度有关,生态恢复将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4.肺潮气量定义为,在一次吸气过程中进入肺中的空气总量,约等于通常平静呼吸中的呼出气量。  相似文献   
3.
<正>B部分总共时间为2h30min。B部分中的题可能具有多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纸上填写答案。其中各题的答案数目、复杂性不同因而分数有变。本部分满分120.5分。  相似文献   
4.
遗传与进化 (20.5分) 21.胞囊纤维化是常染色体隐性症状.如果双亲都有这样的基因并有3个孩子,其中恰好2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5.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确定缩颜蚜蝇族的系统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食蚜蝇科 3类不同食性类群的代表种 (共 6属 7种 )为材料 ,对其核糖体RNA基因 (rDNA)的 5 .8S片段及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序列分析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 .同时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我国有分布的食蚜蝇科其他族为材料 ,以成虫及幼期形态学性状为基础 ,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 ,对食蚜蝇科族级阶元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 .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 ,缩颜蚜蝇族与捕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腐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因而缩颜蚜蝇族应从现行分类系统中的迷蚜蝇亚科移入食蚜蝇亚科 ,其系统分类地位可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  相似文献   
6.
四川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在四川雅安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102°48′~103°18′ E,30°42′~30°54′ N)及其周边地区,就森林片段化和生态恢复程度的不同,选择4个代表地点,即位于保护区核心地带、以阔叶混交林为主的蜂桶寨天然林区(海拔1680~2080 m),受到经济开发干扰但植被类型丰富的锅巴岩天然林区(海拔2 280~3 340 m)、以人工针叶林进行生态恢复的蚂蝗沟人工林区(海拔2430~2525 m),以及森林高度片段化的双石镇农耕区(海拔870~1 165 m),共设26块样地,以巴氏罐诱法为主研究地表甲虫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本研究共采集甲虫标本 2.338 号,隐翅虫数量最多,占39.6%;步甲次之,占29.3%,拟步甲、象甲和叶甲的数量也各在5% 以上,它们共同构成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锅巴岩物种的个体数量和丰富度(S)以及多样性指数(H′)较高;蚂蝗沟均匀度指数(J)较高,丰富度较低;蜂桶寨天然林区个体数量较少;双石镇农耕区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较低。锅巴岩、蜂桶寨和蚂蝗沟间物种分布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后两者相似性程度更高,双石镇物种分布与其他3个地点差异较大,这反映了不同地点间的生境异质性和森林植被片段化程度的差异。整个鞘翅目、隐翅虫科和步甲科的个体数量分布在针叶林内较多,在阔叶林内较少;拟步甲科的数量分布在高山灌丛内较多;叶甲科的数量分布在针叶林较多;象甲科除了竹林外,在其他植被内的数量均较多。在总体趋势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在蜂桶寨和锅巴岩两个邻近的天然林地点,整个鞘翅目以及优势甲虫类群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也逐渐增多。比较蜂桶寨林区内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北坡均大于南坡。以上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坡向以及生境类型密切相关,森林片段化和生态恢复对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改善森林片段化进行生态恢复时,采取合理措施,增加生境异质性,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鄂尔多斯高原有特殊生境类型,本文研究了该地区的昆虫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果:(1)利用巴氏罐诱法得到昆虫标本约5159号,其他无脊椎动物标本291号,鞘翅目为优势昆虫类群,其数量占昆虫标本总数的45.8%,其中拟步甲和步甲个体数量较多,占所有甲虫总数92.8%;(2)根据甲虫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特点将4个调查地点分为两组:一组为以荒漠灌丛为主的杭锦旗和植被类型多样化的石灰庙,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数量较高;另一组为以人工植被区为主的石龙庙和新街镇,物种均匀度指数较高;(3)主成分排序(PCA)可以将该地区的甲虫群落分为人工植被区和荒漠植被区2种类型,反映降水和植被类型是决定甲虫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4)降水梯度对甲虫物种多样性有很大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与降水梯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个体数量与降水梯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物种的丰富度与降水梯度没有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只有减少人为干扰,加强保护脆弱的原有植被,才能保护特有的昆虫种类;只有大力开展固沙造林植草,才能改善环境,提高该地区的昆虫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东灵山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本文研究东灵山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取样选择在11种不同生境类型内,分别代表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环境变化。1999~2000年的野外取样共获得甲虫标本10874号,其中步甲、隐翅虫、叶甲、象甲、拟步甲、金龟和叩甲等7科的个体数量较多,合计占个体总数的83.36%,为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选择40个最常见物种统计种类和数量,对生境进行主成分分析排序(PCA)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东灵山地区的11种生境类型划归为3类:即梨园岭退耕区的灌丛类型、小龙门林区的森林类型和东灵山主峰区的亚高山植被类型,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萌生丛被合并到小龙门林区森林植被类型中,反映了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受干扰程度可能是决定该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地表甲虫的季节变化发现其活动高峰多出现在6月和7月,而且在不同生境类型内,优势类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小龙门林区内数量分布高于梨园岭退耕区内的分布,尤其在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内的数量优势更加明显。如果按营养层次划分功能群,捕食性类群比例最高,植食性类群次之,腐食性类群最少,捕食性类群的季节活动曲线滞后于植食性类群的活动曲线。  相似文献   
9.
齿隐翅虫属Priochirus种类多见于腐木树皮下,是重要的腐木甲虫.其中斑齿隐翅虫亚属的物种比较稀少,目前全世界仅记录3种.本文记述产于我国云南的齿隐翅虫属斑齿隐翅虫亚属1新种,硕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magnificus sp.nov,及1新纪录种,阿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abori Bernhauer.文中物种检索表包括了世界现有的3种及新种共4个种.所有标本材料(包括所有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两栖动物分布依赖于水系的特点,依据主要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8个区域,共记录了两栖动物145种,隶属于2目10科30属,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分别有49和69种。除了海拔最高的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流域外,两栖动物种类以及受威胁物种种类,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特有种比例同样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降低逐渐降低;分析G-F多样性指数发现,G指数的分布与物种数分布规律相似,F指数与G-F指数相似,除了江源区、汉江和赣江较低外,其他区域内比较均匀。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流域内18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整个流域分成6部分:江源区,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川西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区,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流域和下游流域,以及赣江流域,基本反映了长江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