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讨中国人群胎盘组织中ABC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常分娩的200例中国汉族妇女的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剪取母体侧胎盘组织,用于DNA、RNA和蛋白质的提取.通过测序确定ABCB1基因rs1045642、rs1128503及rs2032582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组织中P-g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对ABCB1基因多态性与P-g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rs1045642、rs1128503及rs2032582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之间P-g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13,0.219,P>0.05;F=0.132,0.086,P>0.05;F=1.617,0.794,P>0.05).本研究表明ABCB1 rs1045642、rs1128503及rs203258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胎盘组织P-g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2.
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罗巧玉  王晓娟  李媛媛  林双双  孙莉  王强  王茜  金樑 《生态学报》2013,33(19):5997-6005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能与大约80%的陆生高等植物形成共生体。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被植物病理学界认定为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研究表明,AM真菌能够拮抗由真菌、线虫、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土传性植物病害,诱导宿主植物增强对病虫害的耐/抗病性。当前,利用AM真菌开展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已经引起生态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围绕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从AM真菌改变植物根系形态结构、调节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与病原微生物直接竞争入侵位点和营养分配、诱导植株体内抗病防御体系的形成等角度,探究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帕利哌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4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N=45)和奥氮平组(N=49),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BPRS和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帕利哌酮组BPRS评分(23.15± 4.12)vs.(47.45± 3.87),PANSS评分(51.06± 6.87)vs.(87.96± 4.16),P<0.05;奥氮平组BPRS评分(26.96± 4.30)vs.(45.11±3.18),PANSS评分(58.42± 5.72)vs.(84.71± 10.31),P<0.05;治疗后,帕利哌酮组BPRS、PANSS评分低于奥氮平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治疗后PSP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帕利哌酮组效果较奥氮平组效果更好(P<0.05).两组TESS评分在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疗效,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云斑尖塘鳢在正常摄食状态与饥饿的状态下胃、肠及肝胰脏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30℃的条件下,正常摄食组样本在酸性条件下的蛋白酶活力表现为:胃后肠肝胰脏前肠,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后肠肝胰脏前肠及胃;饥饿组样本仅有胃表现出较高的酸性蛋白酶活性,其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均很低。在正常和饥饿实验组中肝胰脏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器官,胃肠的淀粉酶活性均较低。正常摄食组中脂肪酶活力后肠肝胰脏;而在饥饿组中仅有肝胰脏检测到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适度饥饿组较正常摄食组消化酶活性大幅降低;其高蛋白酶活力及中等脂肪酶活力与其肉食性相一致;此外云斑尖塘鳢也具备少量的淀粉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GHRH)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刺激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已被证实是动物体生长轴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布氏鲳鲹是一种生长快速的海洋鱼类,为了揭示其代谢旺盛的调节机制,本研究从GHRH入手,利用RACE技术和qPCR方法对布氏鲳鲹GHRH基因进行了克隆、组织和胚胎表达模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布氏鲳鲹GHRH基因cDNA序列全长1019bp,5’UTR、3’UTR长度分别为327 bp和164 bp,开放阅读框528 bp,共编码17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布氏鲳鲹GHRH基因与其它鲈形目鱼类的同源性在91%以上。布氏鲳鲹GHRH基因的表达区域大多都集中在中枢系统,其中下丘脑表达量最高;GHRH在受精卵期到后续发育过程中均检测到表达,其表达水平在仔鱼期达到最高。序列分析、组织及胚胎表达的结果表明,布氏鲳鲹GHRH的调节模式仍然可能通过下丘脑调节垂体释放GH,GHRH在个体发育的较早阶段即开始发挥作用。本研究掌握了布氏鲳鲹GHRH基因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生长轴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亦琳  潘高  延永  葛颖  王茜 《广西植物》2019,(4):490-498
该研究采用ESI-Q-TOF-MS直接进样分析法对陕西商州、洛南、大荔、丹凤和铜川等五个地区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丹参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质谱丰度差异评价了不同地区丹参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对不同产地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综合分析选出了最优的丹参种植产地。结果表明:五地丹参均含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丹参酚酮、次丹参醌、丹参醌Ⅱ等9种脂溶性化学成分和丹参素、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原紫草酸、紫草酸、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等9种水溶性化学成分,其中丹参素钠、紫草酸、丹酚酸B和隐丹参酮的含量普遍较高,质谱丰度均大于30%。但是,随着种植环境不同,不同地区丹参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很大,如商州产丹参中含有较多具有生物活性的丹参酮类物质,其中丹参酮Ⅰ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四个产地,质谱丰度达到72.6%,而其他地区丹参酮Ⅰ的质谱丰度为1.8%~11.3%。这表明丹参质量按照地区排序为商州>铜川>大荔>洛南>丹凤。该方法为中药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可靠、便捷的途径,为药材规格等级的制定提供了新途径,为陕西丹参种植区域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张亦琳  潘高  延永  葛颖  王茜 《广西植物》2019,39(4):490-498
该研究采用ESI-Q-TOF-MS直接进样分析法对陕西商州、洛南、大荔、丹凤和铜川等五个地区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丹参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质谱丰度差异评价了不同地区丹参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对不同产地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综合分析选出了最优的丹参种植产地。结果表明:五地丹参均含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丹参酚酮、次丹参醌、丹参醌Ⅱ等9种脂溶性化学成分和丹参素、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原紫草酸、紫草酸、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等9种水溶性化学成分,其中丹参素钠、紫草酸、丹酚酸B和隐丹参酮的含量普遍较高,质谱丰度均大于30%。但是,随着种植环境不同,不同地区丹参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很大,如商州产丹参中含有较多具有生物活性的丹参酮类物质,其中丹参酮Ⅰ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四个产地,质谱丰度达到72.6%,而其他地区丹参酮Ⅰ的质谱丰度为1.8%~11.3%。这表明丹参质量按照地区排序为商州>铜川>大荔>洛南>丹凤。该方法为中药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可靠、便捷的途径,为药材规格等级的制定提供了新途径,为陕西丹参种植区域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CO2(400和2000 ppm)和磷浓度下(0.088—0.350 mmol/L)培养葛仙米(拟球状念珠藻,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研究CO2和磷对葛仙米相对生长速率、色素含量、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和光合速率等的影响。结果显示CO2或磷浓度对葛仙米的相对生长速率、球体粒径和数量、光饱和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光合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且两者对球体粒径和数量、叶绿素a含量、呼吸速率和光合效率存在明显交互作用。高CO2浓度培养明显提高磷对球体粒径和数量和光合效率的效应, 同时降低高磷浓度对叶绿素a合成的抑制作用, 但两者对相对生长速率、藻胆蛋白含量、光饱和光合速率、Fv/Fm和Yield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CO2浓度或磷浓度增加促进葛仙米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率来实现; 两者交互作用表明高CO2浓度可能通过提升磷的利用效率, 降低高磷浓度对叶绿素a合成的抑制, 提高光合效率, 使球体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体外暴露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与时间条件下,镉诱导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在肝胰腺、肌肉、鳃和卵巢中的表达差异。镉浓度分别为0、14·5mg/L、29mg/L和58mg/L;处理时间依次为1d、3d和5d。利用镉血红蛋白饱和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定MT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用不同的染毒浓度和处理时间,镉在组织中诱导产生MT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肝胰腺MT的诱导量最大,变化规律也最明显;肌肉中也有较大量MT的表达;而鳃和卵巢MT的诱导量均较低。此外,本文分析了镉的浓度与时间梯度对诱导MT表达的影响与毒性效应机制。结论:组织不同,染毒浓度及时间不同,镉诱导MT的表达也不同,具有一定的组织差异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龙胆VA菌根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李洪泉 《生物技术》1998,8(2):19-22
采用湿筛法和单孢接种技术,从东北龙胆根际土壤中分离到能在东北龙胆组培苗上形成VA菌根的真菌孢子和孢子果呆,依其显微形态特征对部分菌株进行鉴定,大多属于球囊霉属(Glomus)中的漏斗孢球囊霉(Glomusmosseae)和地球囊霉(G.geospor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