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的126例下肢DVT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系统溶栓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和导管溶栓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两个亚组,各63例。评价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双下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度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计数(RBC)、手术外伤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导管溶栓组痊愈率为57.14%(36/63),高于系统溶栓组的33.33%(21/63)(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以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明显减小,且导管溶栓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小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治疗时间和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系统溶栓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硝酸甘油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肺心病顽固性心衰患者有所增加 ,我院自 1 995年以来 ,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 ,采用硝酸甘油加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患者 49例 (下称治疗组 )并与常规疗法治疗的 47例(下称对照组 )进行疗效对比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6例肺心病顽固性心衰患者 ,按 1 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委员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确诊 ,其中男 41例 ,女 5 5例 ,年龄 49~ 83岁 ,平均 61岁 ,均为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咳喘、紫绀、呼吸困难、少尿、心悸、颈静脉怒张 ,桶状胸 ,双肺满布干湿性罗音 ,肝脏肿大 ,肝颈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