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复川  赵信珍  G.Hung 《生理学报》1990,42(6):547-554
本文用实验揭示了瞳孔对光动态反应具有采样控制特性。实验中采用各种不同时间间隔的双脉冲光,以开环的方式(Maxwellian View)刺激瞳孔,当双脉冲之间间隔较长时,瞳孔反应相当于对双脉冲光的两次脉冲分别产生瞬态收缩;当双脉冲时间间隔短于0.6s 时,其反应就成了一次瞬态收缩,与单个光脉冲所引起的瞳孔反应一样。同—受试者的多次实验结果相同,不同受试者所得结果也基本一致。故瞳孔对脉冲刺激光引起反应后,必须至少约隔0.6s 才能对另一次脉冲光产生反应,这就说明了瞳孔动态反应具有离散的采样控制特性。实验还进一步证明,瞳孔系统的控制机制是双重模式的控制:不同的刺激条件下,瞳孔反应可呈现为瞬态反应(AC)或持续反应(DC),瞬态反应的 AC 通道为离散的采样控制,持续反应的 DC 通道为连续控制。  相似文献   
2.
正常及异常双眼视觉的视动震颤(OKN)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双眼视觉状态下OKN反应的特性,对正常人和不同类型的双眼视觉异常者的单眼鼻向及颞向OKN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单眼视觉抑制者表现出鼻向与颞向OKN反应不对称特性;两眼皆因视剥夺造成双眼视觉异常者主要以OKN眼动增益降低为特点;双眼视觉正常者鼻、颞向OKN反应是对称的。结果表明:单眼OKN眼动反应的不对称特性及增益改变对探讨双眼视觉异常机制有重要意义,为视皮层双眼细胞异常导致单眼OKN不对称的假设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并对弱视早期诊断及其分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了同时对左右眼分别以不同的运动图象刺激的实验方法,来测量及分析其OKN眼动反应,探索在OKN反映中两眼之间的输入关系以及眼动控制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两眼的刺激图象不一致时,眼动反应为交替的OKN反应,即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各眼的刺激速度,交替地控制产生OKN眼动反应。本文还从闭环控制上讨论了视网膜上速度误差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无眼动条件下中文阅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设计了计算机控制的中文阅读材料的不同显示方式,并对各种阅读过程中的徙动波形进行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眼动的阅读速度较正常有眼动高,分别为853字/分和640字/分。通过固定窗口显示方式和知动窗口显示方式条件下中文阅读的比较,排除了强迫阅读的因素,说明有无眼动是产生阅读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有眼动的情况下,除了saccade抑制影响阅读和识别外,主要的因素在于高级中枢对位置信号的处理,眼动的驱动控制及运动过程影响了高级中枢对阅读内容和识别内容的解码速率。无眼动阅读的速度主要受到高级中枢解码速率和记忆的影响,而不是周边视觉系统的限制。实验结果还表明,在无眼动的情况下,周边信息对阅读不仅不起帮助作用,反而起到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等高度的光点位移运动作为刺激来测量瞳孔反应,实验记录表明,即使输入到视网膜的总光通量不变,仅仅是刺激点的位置改变就能激发起瞳孔反应,且其反应的位置分辨率可达10’,这一实检结果揭示了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不仅传递了进入瞳孔的总光通量的信息,而且还检测了刺激光点位置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韦敏  孙复川 《生理学报》1997,49(1):7-12
本工作用不同运动图形分别同时刺激家兔左右眼,通过检测正常及单侧前庭迷路损伤后家兔的OKN反应,证明在这种刺激情况下,正常家兔的眼动反应为交替的OKN反应,为进一步探讨交替OKN的控制机制及控制部位建立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传统的转筒式运动条纹刺激及电视运动条纹图形刺激两种方法进行了OKN实验,对所引起的OKN反应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证明两者的刺激效果是相似的;用电视运动图象刺激方法,分别在中心视场和周边视场进行刺激实验,阐明了OKN主要是由作用于视网膜中央区域的运动图象刺激所引起的;并对OKN的动态反应进行了实验分析,在正弦速度刺激下,OKN增益主要取决于刺激运动的加速度,而不是单纯取决于刺激运动的速度或频率,并在脉冲速度刺激的OKN实验中,用动态反应时间阐明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参数辩识对于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了解系统特性,有着极重要的作用。然而,辩识系统参数往往先要确定模型的结构。对于线性系统,系统模型结构的问题可归结为系统的阶数和时间延迟(又称潜伏期)。就生物系统而言,精确地确定系统响应时延,对于了解生物系统的调节规律和临床诊断都有着实用价值。例如,人的瞳孔对光反射的潜伏期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出中枢神经通路中的某些传递特性。又如,在用脑诱发电位检查感官神经通路的疾病中,波峰潜伏期是一个主要的诊断指标。因此,提出一种辩识系统时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家兔的开环及闭环视动震颤(OKN)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家兔闭环及开环状态的OKN反应。闭环时,OKN眼动速度与刺激速度成正比,增益接近1。当固定受刺激眼形成开环状态时,OKN眼动速度远大于刺激速度,增益可达102左右,说明OKN系统是由运动跟踪的负反馈机制控制的;刺激范围缩小则眼动反应减弱,表明OKN系统对运动信息具有空间总和作用;以视野中不同高度的局部刺激时,发现视网膜中央视带比周边部对OKN刺激的敏感性高;单光点刺激视带中央可诱发出清楚的OKN反应,这为临床上应用OKN客观测定视网膜功能和运动感知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瞳孔光反应系统的空间分布式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模拟刺激光空间分布变化引起瞳孔反应的实验现象,本文建立了空间分布式神经网络瞳孔模型。它是在瞳孔双通道模型基础上,借鉴Cannon-Robinson的Oculomotor模型的双层网络结构和视网膜的镶嵌式特点,经空间延括而成。空间各部位信号经第一层神经元处理得到对应各部位的线性DC和非线性AC输出,在第二层神经元进行空间综合,再经第三层神经元复合去控制效应器官虹膜肌的反应。该分布式部位机制模型能解释多种瞳孔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