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2007年至2014年于我院治疗的晚期NSNSCLC(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患者,给予贝伐珠单抗(15 mg/kg或7.5mg/kg)联合化疗(紫杉醇175 mg/m~2,d1,卡铂AUC=5或6,d1,q3 w)6周期及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15 mg/kg或7.5 mg/kg,d1,q3w)。观察疗效、不良反应、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情况、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及部分患者EGFR、KRAS基因突变状况。结果:共观察26例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17例行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disease progression,PD)率分别为53.8%、42.3%、3.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达25.8个月。26例患者中15.4%治疗后病变发生空洞改变,空洞组的2年、3年生存率略高于无空洞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86、0.509)。13例患者伴有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疾病控制率为100%。11例患者标本可进行EGFR基因检测,敏感突变占36.4%,未突变占63.6%。对10例患者标本行KRAS基因检测,均为突变阴性。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鼻衄、咯血、高血压、蛋白尿等。大多数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可控制。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NSCLC患者疗效确切,副反应可耐受,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较好。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体视显微镜,首次对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及毗邻中亚细亚地区的、稀见荒漠拟态昆虫--荒漠竹节虫Sceptrophasma bituberculatum(Redtenbacher)卵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探讨其对干旱荒漠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国产蕺菜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及核穿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属三白草科蕺菜属,俗称鱼腥草、侧耳根等,主要分 布于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常见。蕺菜药蔬兼用,为极具开发前景 的植物资源。部分学者曾对蕺菜染色体数目进行过报道,但报道的染色体数目不尽一致(梁汉兴,1991,1995; Hsu,1968; Nilsamranchit et al, 1999),并且对此 现象未作较为详细而深入的解释。本文对国内部分省区收集的蕺菜种质资源进行染色体数目分析,旨在从细胞学角度探讨蕺菜的遗传多样性,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组织匀浆法从川贝母鳞茎中分离出一株内生真菌CBY4,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该菌株被鉴定为Fusarium tricinctum。采用生物碱显色沉淀反应,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HPLC-ELSD)色谱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MS)色谱法对其产贝母生物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tricinctum CBY4能够产生贝母类生物碱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同时利用HPLC-ELSD测定目标生物碱在发酵液中的产量,其分别为0.020 6 mg/L和0.010 4 mg/L。本文首次报道川贝母内生真菌产生物碱特性,该研究表明内生真F.tricinctum CBY4通过液体发酵能够产生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并且具有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贝母辛和贝母素乙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红花种子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研究红花芽期抗旱性的最佳模拟条件,并筛选鉴定红花芽期抗旱指标,以2份红花材料PI305192和PI401472种子为供试材料,采用6种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指标予以鉴定筛选。结果表明,对红花12个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发现浓度20%的PEG-6000可作为研究红花芽期抗旱性的最佳模拟条件,且在5%~25%PEG处理下,红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芽长、总长、芽鲜重、根鲜重和总鲜重等均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浓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丙二醛含量、总长和总鲜重等5个指标可作为红花芽期抗旱鉴定筛选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蕺菜rDNA ITS扩增反应的优化体系.方法:以蕺菜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影响蕺菜rDNAITS区扩增的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最优蕺菜ITS-PCR的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含Tao酶0.75U、Mg2+2.5mmol/L、dNTP 0.15mmol/L、引物对0.6μmol/L、模板DNA 10ng.扩增程序为在94℃下预变性4min,然后进行36个循环(94℃变性45s,60℃退火50s,72℃延伸90s),最后在72℃延伸8min.结论:这一体系的建立为利用蕺菜rDNA ITS区研究蕺菜种质资源的系统进化提供了标准化程序.  相似文献   
7.
新疆叶甲区系及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新疆叶甲的系统调查,区系和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查明:1)新疆叶甲已知种类有404种(17亚种),分隶于11亚科78属,其中以隐头叶甲亚科Cryptocephalinae,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和跳甲亚科Alticinae的种类最为丰富,分别为87种(7亚种),97种(2亚种)和71;2)区系组成以古北种占绝对优势,有390种(17亚种),占种数的96.5%,非古北种14种,仅占3.5%.在古北种中,中亚细亚种156种,占种类数的38.6%,泛古北种102种,占25.2%及特有种、中央亚细亚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等多种成分;3)叶甲地理分布区域分化明显,北疆阿尔泰山、伊犁-塔城谷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北部山地和准噶尔西部山地种类较多,分别有111、159、151、122和77种;占新疆2/3以上面积的东疆和南疆,种类较少,尤其是昆仑山山地,还不足10种;4)地域分化亦明显表现在区系组成上,阿尔泰山的中亚细亚种只有14种,仅占该地叶甲种数的12.6%,欧洲-西伯利亚种、欧洲-鄂毕种和西伯利亚种3种成分合计为45种,占到40.5%;伊犁-塔城谷(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上述3种成分分别为22种和21种都仅占所在盆地14%左右,而中亚西亚种前者占到46%,后者占到34%;5)将新疆动物区系分为12个省级地理区划单元,根据叶甲在各区划单元的分布,进行区系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其结果同我们所作的2亚界、3区、5亚区和12个省级单元的区划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南地区三种天麻变型的巴利森苷类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不同天麻变型巴利森苷类含量间差异较大,其中四川广元红天麻巴利森苷A、C含量最高,分别为8. 770 mg/g和3. 827 mg/g;四川北川乌天麻巴利森苷B、E含量最高,分别为11. 461 mg/g和21. 010 mg/g,均与其他天麻材料间含量差异极显著;四川地区3种天麻变型巴利森苷B、E含量显著高于云南、贵州地区天麻变型,巴利森苷A、C含量在3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西南地区天麻变型巴利森苷类含量整体差异较大,其中巴利森苷类含量以四川地区最高,其含量与天麻变型种类无关,总体上以四川北川的乌天麻巴利森苷类成分最高。  相似文献   
9.
应用RAMP分子标记研究红花资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RAMP(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对原产于42个国家的84份红花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被测材料间RAMP标记多态性较高。16个引物组合所产生的122条DNA扩增片段中,有118条具有多态性,PPB为96.7%。PIC的变化范围为0.580~0.978,平均值0.874。每个引物可扩增出4~11个DNA片段,平均获得7.6个DNA片断,其中7.4个具有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化范围0.338~0.907,平均值为0.665。基于GS的聚类结果可以将所有84份材料完全分开,并划分为6类,聚类结果与材料的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来源于亚洲和美洲的材料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所有来自中国的材料被聚为一大类。据此认为,红花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RAMP分子标记是评价红花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12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通过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论法(BI),分析了新疆不同生境的10种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表明:1)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形态分类系统划分的族级和属级阶元,其中萤叶甲属Galeruca、粗角萤叶甲属Diorhabda和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的各个种类均以高支持度分别形成单系群;2)萤叶甲族Galerucini中的粗角萤叶甲属Diorhabda和萤叶甲属Galeruca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D.persia的位置在MP法、ML法与形态分类保持一致但节点支持率较低,在BI法中出现与Galeruca属和Diorhabda属一起构成3分枝节点并获得高度支持,说明D.persica的系统发生地位介于这2个属之间,但更接近于Diorhabda属;3)曾被置于同一属中的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属和毛萤叶甲属Pyrrhalta在3种方法中均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较低的支持度说明二者应作为独立的属存在;4)物种演化与物种随环境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3种分析结果中,旱生型萤叶甲始终处于系统发育树的顶端,表明起源较晚,而中生型萤叶甲则处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表明起源较早,整个显示出从中生型到旱生型生活型进化的一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