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鄂西地区中–晚奥陶世之交的庙坡组由数米厚的页岩夹少量薄层灰岩构成,沉积于扬子陆表海区凹陷带中,深度位于最大浪基面下,含有多样性、丰度高的化石组合。宜昌北部的陈家河剖面以及远安真金剖面庙坡组中–上部页岩属晚奥陶世桑比期Nemagraptus gracilis笔石带。笔者在该层位首次采获30余枚海林檎化石,经系统古生物学鉴定均为Cheirocrinus penniger (Eichwald, 1842)。远安真金剖面产出的C. penniger标本多以萼部区数个不同类型压扁的骨板形式保存, 1枚标本保存有完整的茎部;宜昌陈家河剖面的C. penniger标本均以单个萼部骨板形式保存。奥陶纪的Cheirocrinus广泛分布于多个板块,本文描记庙坡组的Cheirocrinus化石记录实例,扩展了该属在华南板块的时空分布,它可以从黔南三都早奥陶世斜坡相的同高组延续到晚奥陶世台内凹陷带的庙坡组。  相似文献   
2.
西沙群岛琛航岛琛科二井(CK-2)有878.3 m厚的新生代珊瑚礁灰岩(Cenozoic reef limestone)。新生代珊瑚礁灰岩自上而下包括了第四系的全新统和更新统以及新近系的上新统和中新统。其中, 中新统厚514.3 m, 产19属石珊瑚(Scleractinia corals)。更新统厚215.6 m, 产21属石珊瑚(Scleractinia)和1属八射珊瑚(Octocorallia)。珊瑚是营底栖固着生活的动物, 在地层断代方面它没有能像一些浮游动物(例如浮游有孔虫等)那么“精准”。但也有一些珊瑚的地质历程相对比较短暂的, 它们在地层划分和对比方面还是能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根据本文的研究在琛科二井井深364–878.3 m的这一段中新世地层中就鉴定出有好几个只见于中新世或者常见于中新世的珊瑚, 如: 星日珊瑚(Astrhelia)、安的列斯珊瑚(Antillophyllia)和大安的列斯珊瑚(Antillia)等。另外在井深21.4–237 m的更新世地层中也发现了好几个只限于第四纪的珊瑚, 如: 叶状珊瑚(Lobophyllia)、合叶珊瑚(Symphyllia)、轮沙珊瑚(Trochopsammia)和苍珊瑚(Heliopora)等。上述那些珊瑚的地质分布与有孔虫(Foraminifera)生物地层鉴定的结果以及古地磁(Palaeomagnetism)和同位素(Isotope)年代地层测定的数据完全吻合。此外, 珊瑚除了在地层的划分对比方面(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stratigraphy)能够起到一些关键的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它在恢复和解释古地理(Palaeogeography)、古气候(Palaeoclimatology)和古生态(Palaeoecology)等方面也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华南板块上扬子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鲁丹阶中部–埃隆阶中部香树园组的沉积环境背景有差异性。滇黔桂古陆以北的陆表海区,即黔东北铜仁地区分别出现近岸浅海的白沙型礁滩相和远岸偏深水的印江型灰岩-碎屑岩相。印江型沉积区的缠溪剖面香树园组露头实测厚度约27 m,中-薄层灰岩中常含石英细砂颗粒,选择12个岩石薄片作微相鉴定和图示。灰岩中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偏低,均为常见的正常浅海壳相化石类型,破碎程度偏高的细颗粒生屑与钙质砂屑共同形成浅海滩相单元。缠溪很接近白沙型分布区,白沙型-印江型的生物-岩相转换是在浪基面附近的缓坡带发生的,白沙型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短期生长且限于石阡-思南的近岸海域,未能向北面的缠溪外海区拓展。  相似文献   
4.
串管海绵在中–晚奥陶世经历了的首次辐射演化事件, 在北美、新南威尔士、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中国西北等地的上奥陶统地层中皆有报道, 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系华南奥陶系串管海绵首次系统古生物学的报道, 详细描述江西玉山上奥陶统凯迪阶三衢山组的Corymbospongia (丛花海绵属)化石, 并基于C. amplia Rigby, Karl, Blodgett & Baichtal, 2005和C. mica Rigby & Potter, 1986的标本展示该属化石外壁的微孔等特征性结构, 这2个种具有跨板块的生物地理分布。综合串管海绵产出层的碳酸盐岩微相以及伴生钙藻和珊瑚化石等群落分子的指相参照, 识别C. amplia和C. mica均具有明显的生态专属性: C. amplia为造礁生物, 在小型微生物岩中出现; C. mica则代表适应于更浅水生境的平地群落代表。本研究将为从底栖生物群落角度开展扬子区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理重建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