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Aglaia odorata var. microphyllina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two new rocaglamide derivatives and three known ones.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new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as 8b-methoxy-desmethylrocaglamide (1) and 3′-hydroxy-8b-methoxy-rocaglamide (2)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IR, MS, 1D and 2D NMR) and comparing with published data. All the fiv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for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K562 cell line by MTT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H at 8b position was a decisive group for cytotox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2.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 Linn.)和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tomentosus Linn.)的脂溶性成分,经GC-MS分析,从地胆草中鉴定出44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3.72%;从白花地胆草中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2.08%。地胆草和白花地胆草在萜类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试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地胆草与白花地胆草的脂溶性成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活性,且白花地胆草的抑菌活性强于地胆草。  相似文献   
4.
海南产木薯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呋喃(1)、肥牛木素(2)、3-吲哚甲酸(3)、3,9,13-megastigmanetriol (4)、穗花杉双黄酮(5)、yucalexin P-21 (6),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4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同能量、不同剂量的1 6 O8+ 离子辐照春麦。处理方式为离子贯穿种子 (75MeV u)以及离子注入胚和胚乳等种子的不同部位。然后分析其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质 (solubleprotein) ,根据其分子量大小不同 ,将其划分为五个区段并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表明 :1 同对照相比 ,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 ,所有辐照材料 (包括贯穿和注入 )第二区段 (分子量较高区段 )蛋白质组分的相对含量下降 ;而第五区段 (分子量最小区段 )蛋白质组分的相对含量升高。 2 种子的贯穿处理 ,同时也引起第一区段 (分子量最高区段 )和第三区段蛋白质组分相对含量的下降以及第四区段的升高 ;其中第三、四区段的变化明显区别于注入效应。 3 注入胚和胚乳的区别在于后者第一区段蛋白质组分相对含量的较大下降和第五区段的较大提高。 4 小剂量辐照的材料 ,可溶性蛋白质组分的变化异常 ,可能与低剂量辐射兴奋效应有关。在讨论中提出了注入胚的即时效应与注入胚乳的后期效应。  相似文献   
6.
低能铁离子束辐照氨基酸衍生物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研究了能量为110keV的Fe^ 离子束辐照L( )-半胱氨酸盐酸盐单晶水合物固态样品的结构变化情况。对辐照样品的两次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有所不同,表明固态样品不同部位受低能铁离子束作用后可发生不同的分子改性;但二者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反映了原分子中氨基、羧基和巯基等基团的受损及硝基和酰胺基团等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白木香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苯甲酮、木脂素、苯丙素、萜类、生物碱、甾体以及其他酚性化合物,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利泄、降糖等生物活性。对近年来从白木香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白木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电离辐射诱导的DNA双链断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γ射线和不同LET的碳离子幅照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Hela细胞、V79中国仓鼠肺细胞和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DNA,采用脉冲场凝电泳结合荧光扫描技术研究了DNA双链断裂(DSB)片段的分布。结果发现DSB片段是非随机分布的,而且这种分布与DNA序列有关。原因可能在于沉积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沿DNA链迁移,链上相对较弱的化学键优先产生反应,并最终导致链的断裂,从而引起断裂的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9.
10.
从海南蕊木(Kopsia hainanensis Tsiang)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MS、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蕊木宁(1)、土波台文碱(2)、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3)、 β-香树脂醇(4)、熊果酸(5)、 2α,3β-二羟基熊果酸(6)和 β-谷甾醇(7)。其中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表明,化合物1~35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5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均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