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3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4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71年 | 3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ndreas J. Helbig 《Journal of Ornithology》1990,131(1):63-71
Zusammenfassung Die Analyse von Sequenzunterschieden in mitochondrieller und genomischer DNA von Vögeln mittels Restriktionsenzymen eröffnet völlig neue Perspektiven für systematische, populationsgenetische und verhaltensökologische Forschung. Diese Methode ist der elektrophoretischen Untersuchung von Isoenzymen und der DNA-DNA-Hybridisierung vielfach überlegen. Das Prinzip, der technische Ablauf und die theoretischen Vorteile werden erläutert. Einige bisherige Untersuchungen dienen als Beispiele für vielversprechende Anwendungsmöglichkeiten in der Ornithologie. Die Einrichtung eines Schwerpunktlabors für solche Arbeiten wird vorgeschlagen, um technische und personelle Ausstattung optimal nutzen zu können.
Restriction enzyme analysis of DNA: principle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ornithology
Summary The analysis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in mitochondrial and genomic DNA of birds opens up a large new field of research for ornithologists. The method is in most contexts superior to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of allozymes and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DNA-DNA hybridization. Its principle, the technical procedures and theoretical advantages are briefly explained. Some recent studies are reviewed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utlined. Ornithological institutions in Germany should set up a central laboratory for such research to use personnel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most efficiently.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玉米(Zeamays L.)19kD醇溶贮藏蛋白(zein)基因启动子种子特异性表达的控制区段,将全长694bp的启动子进行5’端缺失,共得到6个缺失突变体,长度分别为488bp、378bp、302bp、152bp、124bp和85bp。将6个片段分别与报告基因gus连接构建成表达载体pDGB系列,经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转化,引入烟草。GUS活性检测证明,488bp启动子片段能促使gus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378bp、302bp、152bp和124bp片段启动子引导的gus基因在烟草根、叶柄、种子中均可表达。 相似文献
3.
p27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2p13,其编码的蛋白对cyclinsCDKs具有广泛的抑制活性,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抑制蛋白。它以化学剂量的方式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对p27基因的发现、基因结构、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以及与肿瘤的关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不同磷水平下外生菌根真菌对铅的耐性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液体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和铅水平对3个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ZC1菌丝含磷量和含铅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磷和铅胁迫下,菌种ZC1和ZC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菌种GV(Gomphidius viscidus);低磷时(0.16 mmol·L-1),3个菌种的生物量随着铅浓度的增加都受到了抑制,在较高的磷水平下(0.81和2.42 mmol·L-1),铅浓度的增加显著的抑制了菌种GV的生物量,但对菌种ZC1和ZC2的生物量没有显著抑制.GV的菌丝含铅量在各处理水平下都显著高于ZC1和ZC2.同一铅水平下,GV的菌丝含磷量在低磷时高于ZC1和ZC2,在较高磷浓度时却低于ZC1和ZC2;铅浓度的增加降低了菌种ZC2和GV的菌丝含磷量,但菌种ZC1的菌丝含磷量没有受到显著的抑制.与无污染地采集的菌种GV相比,污染地采集的菌种ZC1和ZC2表现出快速生长、低铅积累以及高磷吸收的特点,显示出较高的抗环境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5.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运动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认为骨关节炎发病主要与创伤因素相关,而近期研究表明,以胆固醇代谢异常为主的代谢性因素同样与骨关节炎密切相关,骨关节炎的治疗以早期对症治疗和晚期手术治疗为主,尚无针对病因的特效药物。既往研究中发现,有一种具有软骨保护作用的小分子药物BNTA,其在创伤引起的骨关节炎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对高胆固醇引起的骨关节炎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为探究BNTA对高胆固醇引起的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采用高胆固醇饮食构建了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取膝关节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估,使用油红O染色评估大鼠软骨细胞内的脂质积聚情况,使用RT-qPCR、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评估软骨细胞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及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显示,BNTA可缓解高胆固醇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的病理表现,改善OARSI评分。在大鼠软骨细胞中,BNTA可促进合成代谢相关基因col2、sox9、acan的表达,抑制分解代谢相关基因mmp13、adamts5的表达,可改善高胆固醇引起的大鼠软骨细胞脂质积聚。在大鼠软骨细胞和高胆固醇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BNTA均可上调Insig1表达。本研究证实,高胆固醇可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加重骨关节炎,可引起大鼠软骨细胞脂质积聚增加。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BNTA均能缓解高胆固醇引起的骨关节炎表型,改善软骨细胞内的异常脂质积聚,其作用可能为通过上调Insig1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生物合成,从而缓解脂质异常积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由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IL-18水平,采用偶氮显色基质法检测内毒素水平.结果: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BP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及预后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启动子区的3个功能多态性位点与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海洛因依赖患者212例及健康对照组200例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检测DRD4基因启动子区-521C/T、-616C/G、及-1240L/S 3个功能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HaploView及SPSS11.5软件分析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组间差异.结果:DRD4基因-521C/T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海洛因依赖组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521C/T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相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海洛因依赖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水稻早世代稳定相关的SSR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具有早世代稳定特性的9个水稻品系和7个栽培稻进行杂交得到130个杂交组合。发现在同一个组合的F2群体中除出现孟德尔式分离株系外还出现性状整齐一致的稳定株系,在F2群体中出现了32个不同农艺性状的稳定株系。SSR标记结果表明:稳定株系F2与其F1单株的标记一致,都是纯合的,且双亲的标记在后代都有出现,双亲的标记位点在后代的染色体上同时出现,说明稳定株系为真杂种;分离株系F2与其F1单株SSR标记均为杂合;大部分稳定株系在RM276、RM258、RM248、RM1这4个标记位点都较高频率地出现非父母带型。推测出现变异的配子激活杂种合子体细胞减数分裂,合子经过减数分裂后,4个单倍体细胞经过胚胎发育选择,其中一个细胞染色体加倍而发育为纯合的二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9.
南方鲇脑垂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不同发育阶段南方鲇脑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鲇脑垂体由两个不同部位的胚胎细胞形成。源自胚胎原始口腔顶壁的上皮细胞团构成垂体的前、中腺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 ;从间脑腹面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神经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受精后 32h ,原始口腔上皮细胞增生 ,口腔顶壁细胞群内凹 ,开始向内迁移 ;受精后 38h ,上皮细胞与口腔顶壁分离 ,形成实心细胞团 ,并沿着前脑腹面向间脑方向迁移 ;受精后4 5h ,细胞团迁移到间脑底部下方 ;初孵仔鱼原始口腔顶壁上皮细胞团位于间脑底部 ,与漏斗体接触 ;出膜后 36h ,上皮细胞团与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结合 ;出膜后 4 8h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清晰可辨 ;出膜后 4d ,腺垂体可区分前、后两部分 ;出膜后 6d ,GH细胞开始分化 ;出膜后 10d ,前、中、后腺垂体分化形成 ;出膜后 4 8d ,除GTH细胞外 ,其他分泌细胞均已分化 ;6月龄 ,分泌细胞分化完成。 1冬龄和 2冬龄幼鱼脑垂体仅前、中、后腺垂体体积及分泌细胞比例和部分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成鱼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阳江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水平,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阳江市辖区内随机抽取20个乡镇的常住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定量检测抗-HBs水平,运用SPSS18.0和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共采集1 054人份血清进行检测,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4.88%,抗-HBs阳性率为63.47%、抗-HBs高应答率及GMT分别为29.51%和2 3.47 m IU/m L。乙肝疫苗接种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疫苗接种率越低;20岁以下和2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35%和54.22%,且男性高于女性;各地区间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9,P=0.11)。抗-HBs阳性率显示,1~14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63.00%。其中,1~岁组儿童最高为87.20%,7~岁组最低为54.56%;江城区抗-HBs阳性率最高(70.61%),阳西县最低(56.60%)。1岁以下儿童的抗-HBs应答率和GMT均最高,分别为61.22%和(91.56±2.15)m IU/m L。5~岁组最低,分别为13.74%和(12.44±1.46)m IU/m L,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0,F=5.77,P=0.00)。结论阳江市健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高,初步形成免疫屏障。积极开展20岁以下人群的加强免疫和成人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