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文中详细介绍发现于我国贵州瓮安和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的管状微体化石Ramitubus increscens,R.de-crescens,Crassitubus costatus,Sinocylocyclicus guizhouensis,Quadratitubus orbigoniatus和Yangtzitubus semiteres等5属6种。以往,虽然对这些化石的亲缘关系有不同的认识,但大部分学者均认为这是一类后生动物化石;特别是刺丝胞动物床板珊瑚类的学术观点,更是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文中根据管状微体化石的形态特征、分枝特点及其内部构造,对此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生物属性和地层学意义进行详细讨论。指出具有分枝特征的Ramitubus确为底栖固着生活类型,目前将其亲缘关系解释为床板珊瑚类是合适的;但不具分枝特征的Crassitubus,Sinocy-locyclicus和Quadratitubus的古生态特征尚不清楚,虽然它们与Ramitubus大小相近,形态相似,但现有的形态学特征似乎更支持将此类化石可与丝状蓝菌联系起来。此外,Sinocylocyclicus和Quadratitubus在贵州瓮安和峡东地区均有稳定的产出层位,似乎显示出这两个属具有生物地层对比的潜力,但两地的产出层位中所共生的化石内容相差较大,因此,两属的地层学意义尚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2.
河南汝州罗圈村剖面汝阳群白草坪组的微体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汝州罗圈村白草坪组微体化石丰度大,但分异度低,仅包括具细网状纹饰的Dictyosphaera delica-ta和具刺饰的Shui yousphaeridium pilatumsp.nov.以及少量的带藻Taeniatum sp.。虽然化石组成单调,但总体上与山西永济水幽沟剖面和河南渑池麦尽沟剖面白草坪组的疑源类组合面貌一致。目前,此套化石组合的地质时代有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早期两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化石形态特征分析以及与苏格兰西北部早新元古代Torri-don群中发现的一个微体化石组合的对比,文中暂将汝阳群地质时代置于新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3.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疑源类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第1段为1.5-5m具帐篷和板裂构造的"盖帽白云岩";第2段是90-120m白云质灰岩夹黑色页岩,富含燧石结核;第3段为40-70m的白云岩夹燧石层和燧石结核;第4段10-20m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碳酸盐岩透镜体.根据对该区九龙湾、王丰岗、田家园子、九曲脑、晓峰河、樟村坪等多条陡山沱组剖面的重新调查,确认第2和第3段分别含有不同的疑源类组合,二者被之间出现的δ13C负漂移(EN2)所分隔.下组合以Tianzhushania和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出现为特征.上组合与下组合的区别是:(1)Tianzhushania绝迹;(2)出现大量表面光滑,介于90-150μm的球状膜壳;(3)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既包括下伏上延的种类,又含有首次出现的新类型;(4)还出现可能为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微化石;(5)管状化石震旦圆圆茎(Sinocyclocylicus guizhouensis)首现.  相似文献   
4.
首次报道贵州瓮安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大型具刺凝源类Tianzhushania spinosa及其新种Tianzhushania tuberifera sp.nov.前者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与湖北峡尔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隧石结核中发现的典型Tianzhushania spinosa 标本(硅化)完全相同,但多数未遭受重力挤压呈球形保存。新种特征明显,也呈球形保存,但内层表面具有明显瘤突,瘤突顶端向外延伸出单一或多条管状制,另外还探讨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属的特征,已定种的地理分布,地层意义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湖北秭归县庙河村寒武系最底部(天竺山段)硅化微体化石13属16种,并论述了其地层意义.所有微体化石皆见于燧石切片中,此组合含大量小个体的具刺凝源类,以Micrhystridium ampliatum Wang为主,并与Paracymatiosphaera spp.,其它球形分子Lelosphaeridia,Favososphaeridium,Eoaperturilites及丝状体Obruchevella 和Megathrix共生,此地真正的陡山沱组是以含大量的和形态复杂的疑源类及简单的丝状体和球状化石为特征,这两个可靠的微体化石组合的发现和区分对本区及邻区震旦系-寒武系过渡层的划分和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远古的胚胎     
唐烽  高林志 《化石》1998,(4):24-25
两批中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地在中国南方晚震旦世陡山沱期(距今约5.8亿年)的磷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确凿的古老动物化石。其保存程度的完善为世所罕见,不仅保存了动物卵和胚胎的形态细节,而且组成动物和动物胚胎的细胞构造也保存得相当清楚。这些来自前寒武纪地层的化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