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1.
<正>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本地区后季稻的主要害虫,每年8月初后季稻移栽返青后迁入田内并繁殖两代。不同年度间后季稻田褐飞虱密度差异悬殊,分析其各代有关发育阶段密度变动的特点及主要原因,对预测发生量和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显然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南陵县测报站1976—1982年田间调查资料试作以下探讨。 一、田间调查及数据处理 1.田间调查方法 1976—1982年在我站观察区内,每年选一块中期(7月下旬)栽插的后季稻田,品种为农垦58。从水稻返青起每4—5天查一次虫量。调查时将稻飞虱拍入白瓷面盆目测虫数,分类记载。根  相似文献   
2.
采用设置平行蒸发量对照的方法,测得黑尾叶蝉每滴蜜露重0.037mg,含水量为94.6%。用纸吸收法测得3、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蜜露干物重,折合每头日平均全重分别为1.48mg、5.36mg、13.0mg、17.4mg、10.9mg;5龄若虫和成虫期的总排蜜量约占全世代的90%。排蜜量具有日周期变化:按其每小时平均量计算,上午(5~12时)和傍晚(17时30分~21时)各占38%和36%,而下午(12~17时)和夜间(21时~次日5时)仅占11%和15%。  相似文献   
3.
三化螟种群数量年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预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本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数量的变动,一直为人们密切注意。六十年代初以前,对三化螟的猖獗因素,曾有过不少研究。许多研究都指  相似文献   
4.
<正>国际水稻研究所曾对褐飞虱!Nilaparvatalusens Stal在不同品种水稻上的取食量(包括被同化食料重量——即取食后体重增加量与取食阶段因代谢过程体重下降量之和、排泄蜜露量和水分损失三部分)进行过仔细研究,发现被同化食料仅占取食量的1~6%(生物Ⅰ型雌成虫),而以蜜露形式排出的重量相当于取食量的绝大部分。认为蜜露数量可作为定量测定褐飞虱取食的准则(IRRI 1968,1976)。 Song(1974),Lee和Park(1976)报道了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的蜜露排泄量,  相似文献   
5.
<正> 根据田间三化螟幼虫的化蛹率,参考天气预报,加相应温度下的蛹历期,预测发蛾期,是目前三化螟发生期近期预测的常用方法。在本地,除幼虫滞育比例很高的第三代以外,对其他世代发蛾期的预测都适用。但据我站1965-1980年田间幼虫化蛹高峰期和实际发蛾高峰期资料检验,这一方法的预测结果,比实际发蛾高峰期显著偏迟。检验方法是以剥查化蛹高峰  相似文献   
6.
现行测报办法在三化螟特定化蛹率发生期的确定方法上存在二个问题:一是与化蛹进度近似正态分布的事实相矛盾;二是由于相当一部分4龄幼虫不经5龄阶段而直接化蛹,使规定方法不好使用。针对这一缺点,本文提出以平均化蛹速率外推法和化蛹进度对化蛹日期的回归法确定特定化蛹率的发生期,经检验实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高明昌 《昆虫知识》1993,30(3):129-132
通过1969~1990年三化螟年诱虫数序列的游程总数检验,判断三化螟种群存在实质性下降。按相同方法对各世代间增殖率的检验证明,第1代成虫至第2代成虫期间,是引起种群阶段性变动的唯一时期。根据年代段之间“百卵螟害率”(螟害率%÷卵密度×100)的比值,推算出防治效果的提高和第2代白穗史源田的减少,对第2代卵至第3代卵间增殖率下降的作用,分别占67.1%和32.9%。  相似文献   
8.
害虫在各月相阶段的扑灯虫数高峰次数如显著偏离于随机分布,则可证明扑灯虫数与月相有关,用X~2检验和秧和检验法证明:三化螟和二化螟满月期诱虫数显著少于其他月相期;褐飞虱和黑尾叶蝉满月期诱虫数显著多于其他月相期。4种害虫亏月期、新月期、盈月期的诱虫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