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刺激延脑中缝大核可以抑制脊髓背角中间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国内外学者目前都趋向于认为脑的较高级部位(例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脊髓痛觉传递的下行控制是通过中缝大核实现的。看来中缝大核在痛觉的阔制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本工作的目的是探讨中缝大核的下行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与痛觉有关的传入冲动的向上传递。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针刺镇痛过程同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湖南医学院,1973;北京医学院,1974;易庆成等,1977)。看来,凡能促进或激活脑内5HT能神经元的功能的措施一般都有加强针刺镇痛的效果;反之,凡能抑制或破坏5HT能神经元的功能的措施一般都有减弱针刺镇痛的效果。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对5HT能神经元有选择性毁损作用的神经药物,主要用5,6-双羟色胺(5,6DHT)(Bj(?)rklund等,1973;Fuxe等,1974),部分用对氯苯丙胺(PCA)(Sanders-Bush等,1975;Neckers等,1976;Messing等,1976)处理动物,同时观察针刺抑制效应、各脑区5HT与它的代谢  相似文献   
3.
大鼠下丘脑薄片视上核神经元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用振动切片机制备含有视上核的下丘脑冠状薄片(500μm厚),并对视上核神经元(n=17)进行常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测得静息电位-60±8mV,膜输入电阻173±58MΩ,时间常数10.2±3.9ms,动作电位幅度65±12mV,阈电位-44±7mV,由I─V曲线测得斜率电阻158±62MΩ,大部分细胞还显示内向整流特性。在静息电位状态下,57%细胞保持静息,43%有自发锋电位发放。细胞的锋电位发放模式78%为时相型,22%为持续型。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n=7)或谷氨酸钠(n=5)可引起伴有膜电阻减小的去极化反应,并可导致锋电位的串发放。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工作提示在针刺抑制内脏-躯体反射的效应中,针刺信号沿着脊髓腹外侧索上行至延脑,激活包括中缝大核在内的延脑内侧网状结构,由此发出下行冲动至脊髓,阻遇内脏Aδ传入纤维冲动的向上传递。本工作在经麻痹的清醒猫刺激以上神经回路的各个部分,均能在腰段及胸段引起背根电位。为了刺激上行纤维,我们将右半部胸段脊髓分离出一段,其尾端切断,前端仍与脊髓相连。在 T2-4水平将这样半孤立的脊髓(S_p)挂在钧形电极上刺激,所引起的 L6背根电位的潜伏期是48±6;在 P9水平刺激中缝大核(R_m)引起的 L6背根电位的潜伏期是36±3,刺激背外侧索表面引起的 L6背根电位潜伏期仅3—5毫秒。背根电位的时程和反射的抑制时程大体相符,但后一时程一般总是要长些。刺激 S_p 和 R_m 引起的背根电位的长度常数均在3毫米左右,表示是较细纤维的去极化。如在脊髓 T2-3水平切割背外侧索,则由刺激 S_p(T5-7)及 R_m 引起的 L6及 T11背根电位均消失。毁损延脑内侧网状结构后,刺激 S_p 引起的 L6及 T11背根电位大为减弱或消失。以上结果指示通过我们所提出的神经回路能引起脊髓较细传入末梢发生去极化,这种突触前机制可能在针刺镇痛效应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刺激猫内脏大神经,在一根肋间神经记录反射放电(VSR),然后切断与记录的神经同节段或邻近节段的背根,或孤立脊髓,分析 VSR 的传入与传出间的节段关系。结果是不论切断同节段背根或其他节段背根,只要保留一部分节段的内脏传入,即可记录到 VSR,但幅度减小,潜伏期延长。横切脊髓,孤立出一个节段的脊髓,保留其背根腹根,亦可在该节段的传出神经记录到 VSR。孤立出多个节段的脊髓,但只保留高位一根背根,在低位肋间神经也同样可记录到较小的 VSR。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