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微波照射对大鼠在体海马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马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 term potentiatio,LTP),常被用来研究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学习与记忆过程的分子机制。为了研究微波照射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采用海马齿状回诱发电位的群峰电位幅度(the amplitude of population spikes ,PS amplitude)和群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始终上升斜率(the initial slope of the population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pEPSP slope)两个观察指标。观察10mW/cm^2,15mW/cm^2和25mW/cm^2三个强度,2450MHz微波照射对乌拦坦麻醉在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诱发电位和LTP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天1小时,连续7天的慢性连续型2450MHz微波照射阻碍麻醉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LTP的产生,并使LTP的幅度减小。提示 微波照射造成学习记忆的损害,可能是通过阻碍海马LTP的产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品系)甘薯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基因型(品系)甘薯幼苗为材料,NaCl(0和85 mmol·L-1)胁迫处理20 d,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甘薯幼苗的生长规律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甘薯幼苗的生长,“浙紫1号”、“徐薯22”和“徐薯18”受影响较轻,“烟薯25”和“廊薯7-12”受盐害较严重;NaCl处理下,各基因型甘薯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均维持在75%以上,且品种间差异不大;受盐分影响甘薯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8)和瞬时水分利用率(iWUE)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CCI与Pn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浙紫1号”和“徐薯18”,但“浙紫1号”Gs受盐分影响较大,盐害指数(SSI)为22%;“烟薯25”对盐分敏感,CCI、Pn及iWUE的SSI指数较低;12个甘薯基因型中,导致“徐薯18”、“川211”和“浙紫1号”光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为气孔限制因素,且NaC1胁迫下光合效率较高;其余9个品种则属非气孔限制因素,但品种间盐敏感程度不同;综合比较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12个基因型甘薯幼苗耐盐性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浙紫1号”和“徐薯18”.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砂壤质石灰性潮土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石灰性潮土连续30年施肥处理下土壤pH、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含量以及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30年施肥处理导致石灰性潮土0 ~20 cm耕层土壤酸化加速,各施肥处理的耕层土壤pH降低0.41 ~0.70;各施肥处理的耕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为15.82 ~ 21.96 cmol·kg-1,单施氮肥明显降低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而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土壤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石灰性潮土仍处于碳酸钙初级缓冲体系,盐基离子和有机质对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较小.0 ~40 cm土层的土壤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含量均高于40 ~ 80 cm土层.与土壤碳酸钙相比,土壤活性碳酸钙更能敏感反映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变化,碳酸钙缓冲体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土壤活性碳酸钙缓冲体系.  相似文献   
4.
紫椴、水曲柳人工幼林霜冻发生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垂直梯度观测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紫椴和水曲柳人工幼林最低温度变化、物候及霜冻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同时进行了防止紫椴晚霜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紫椴的物候较水曲柳晚;受逆温现象的影响,不同坡向和坡位的紫椴和水曲柳物候变化表现出特殊的规律性,西坡芽苞开放时间较东坡早,芽苞开放随坡位的上升而提前,并以坡上最早;晚霜的发生是早春季节降温过程与该阶段林木物候变化动态吻合的结果;通过立地选择可以有效地控制霜冻,该地区坡下特别是东坡的坡下不适合营造紫椴和水曲柳人工林;化学物质和生物遮荫可以推迟紫椴萌动,进而防止霜冻;混交林对防止霜冻具有明显效果,无论是霜冻指数还是各受害等级的株数比例均低于纯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