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利用莎车县农业气象试验站2008—2013年巴旦姆物候期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巴旦姆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日照时数对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旦姆花期之前的物候期始日之间均呈正相关,与花期之后的物候期始日的相关性大多较小,花芽膨大早迟与休眠期、生长期天数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以果实成熟期为界,气温对之前、之后物候期间隔日数的影响分别为负相关和正相关,日照时数与物候期间隔日数大多为正相关.果实成熟 叶变色始期间隔日数对平均最高气温以及花序出现 开花末期、叶变色始期 落叶末期间隔日数对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响应.当巴旦姆休眠期符合日平均气温-3.0~-7.5 ℃的天数满30 d后,经过17~28 d将进入花芽萌动期.花芽萌动期、开花始期、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始日分别与首个候平均气温≥4 ℃且候平均最高气温≥12 ℃、春季侯平均气温≥14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22 ℃、秋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0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18 ℃和冬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9 ℃的候序一一对应.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巴旦姆盛花期始日预测模型,经过检验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上海奉贤区1988—2013年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年际变化,探讨了鼠类种群动态与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8—2013年平均鼠密度为1.3%,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年代间变动不大,平均构成比为97.5%.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2—5月,3月最高,年平均鼠密度及峰值随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鼠类成1体与年序呈显著正相关,成2体和老年体与年序呈显著负相关,鼠龄随年代发展有缩短的变化趋势;气温因子除1月平均气温与鼠密度呈弱的正相关外,大多为负相关,2月出现极端暖事件对鼠密度有滞后正效应;降水因子与鼠密度相关性不显著;相对湿度因子与鼠密度大多呈正相关;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与鼠密度及其逐年下降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灭鼠率不断提高与鼠密度的下降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2~1992年和2001~2002年上海奉贤地区每年3月~6月灯诱捕蚊的现场调查数据,采取相关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天气图分析法,探讨三带喙库蚊春季首次出现、季节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带喙库蚊季节分布按蚊虫密度变化划分为首次出现期、季节增多期和混合发生期三个时期。三带喙库蚊春季首次出现的温度条件是:首现日当天和前1天的日平均气温均≥11.0℃,其2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值≥25.5℃,或首现日当天、前2天和后1天任意连续3天的日平均气温均≥11.0℃,其3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值≥34.0℃,结果三带喙库蚊春季首现日和首现日温度日期的差异在1~2天内(91.7%)。三带喙库蚊季节增多期其逐候蚊虫密度(Y1)与平均气温(X1)呈显著的正相关,用一元回归方程表示为:Y1=-9.3534+0.7217X1;至候平均气温≥18℃(平均始日为5月3日)进入三带喙库蚊混合发生期。总体上三带喙库蚊蚊虫密度季节分布与平均气温、“S”系风向变化存在密切关系。首次出现期至季节增多期三带喙库蚊突增日与锋面天气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候平均气温≥18℃是三带喙库蚊大量发生和进入峰期重要的温度指标。上述结果提示上海地区三带喙库蚊春季和初夏随气流北迁降落的可能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