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
将亲和素共价固定在表面改性后的硅片上,通过亲和素与生物素相互作用将生物素标记的噬菌体抗体GP3固定在亲和素膜层表面,当含有M13KO7噬菌体的样品经过抗体表面时,通过噬菌体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噬菌体就会被抗体捕获,生物学信号可以通过芯片上的膜层厚度变化表现出来,这种膜层厚度变化可以被椭偏生物传感器技术识别。结果表明,GP3抗体在芯片表面形成了饱和的抗体膜层,厚度为6.9nm;M13KO7噬菌体与芯片上固定的抗体会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噬菌体被抗体捕获后形成的复合物膜层厚度为17.5nm,并且随着噬菌体浓度升高膜层厚度增加,检测含有M13KO7噬菌体的样品灵敏度为109pfu/mL。与其它研究病毒与抗体相互作用方法相比光学蛋白芯片技术具有简便快捷、无需标记待检样品和结果直观等优点,为研究病毒与其抗体相互作用以及疾病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光学椭偏成像技术在生物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光学椭偏显微成像是一种新型超薄膜及表面显示技术,是研究生物分子与固体表面吸附以及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简单、快速和可靠的手段。它不仅能够大面积精确显示超薄膜的厚度分布,而且能够用于表面实时吸附的动力学研究。在抗原抗体检测分析方面,它不需要像酶联免疫法、荧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那样对待测物作标记,也不会对待测生物分子活性造成任何扰动和损伤,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另外,它还弥补了传统的椭偏法的不足之处,能够有效地区分非特异性吸附、脱吸附或表面污染带来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王战会  靳刚   《生物工程学报》2002,18(1):99-101
白细胞介素 6 (IL 6 )是一种具有复杂生物功能的细胞因子 ,可由多种淋巴类和非淋巴类细胞产生。它对机体多种组织及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1~ 3 ] 。近年来发现 ,临床上免疫异常性疾病 ,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沉增快、急性期蛋白增高、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等症状都与IL 6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IL 6的生物活性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介导的[4] 。研究IL 6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监测疾病进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用于研究IL 6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有IL 6依赖株细胞…  相似文献   
4.
A蛋白定向固定抗体用于椭偏光学生物传感器免疫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椭偏光学生物传感器是在椭偏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项生物传感技术。它能够直接观测固体表面上的生物分子面密度,毋需任何标记辅助,适合发展成为一种无标记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了在硅片表面上通过A蛋白定向固定抗体分子用于椭偏光学生物传感器免疫检测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A蛋白固定抗体得到的抗体膜层的均一性和固定量的重复性能够保证椭偏光学生物传感器免疫检测结果的质量。通过A蛋白定向固定的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趋向一致,显著提高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能力。此外,通过蛋白A固定的免疫球蛋白G分子能够结合更多的多克隆抗体分子说明通过A蛋白固定的蛋白质分子能够较好地保持其空间构象。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复杂生物功能的细胞因子,可由多种淋巴类和非淋巴类细胞产生.它对机体多种组织及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1-3].近年来发现,临床上免疫异常性疾病,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沉增快、急性期蛋白增高、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等症状都与IL-6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IL-6的生物活性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介导的[4].研究IL6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监测疾病进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SARS 人源单链抗体H12的表达及复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SARS免疫抗体库获得的一株抗SARS-CoV人源单链抗体H12,亟待鉴定.为了快速制备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单链抗体H12,构建了pET28a-H12原核高表达载体,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质30%以上.采用稀释复性和分子筛柱复性两种方法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复性与纯化,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能使得单链抗体复性.与稀释复性法相比,柱复性效果更好,其抗原结合活性是稀释复性法的1.51倍.柱复性后的单链抗体亲和力测定的解离常数Kd为73.5nmol/mL.为进一步研究单链抗体H12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SARS免疫抗体库获得的一株抗SARS-CoV人源单链抗体H12,亟待鉴定。为了快速制备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单链抗体H12,构建了pET28a-H12原核高表达载体,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质30%以上。采用稀释复性和分子筛柱复性两种方法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复性与纯化,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能使得单链抗体复性。与稀释复性法相比,柱复性效果更好,其抗原结合活性是稀释复性法的1.51倍。柱复性后的单链抗体亲和力测定的解离常数Kd为73.5nmol/mL。为进一步研究单链抗体H12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剪切流动腔技术,以微球作为受力载体,设计了一套可用于研究表面固定化配基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相互作用力的实验和分析方法,并以人免疫球蛋白 G (human IgG) 和羊抗人免疫球蛋白 G (goat anti-human IgG) 分别作为模型配基和模型目标分子进行了研究 . 基于平面 Poiseuille 层流模型设计了流场参数,以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 使用牛血清白蛋白 (BSA) 作为非特异性对照,判断微球与基片表面的结合力来自配基和目标分子的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并由进一步的目标分子灭活对比实验确认了这一结论 . 实验观察到微球与基片表面的结合力受到配基面密度的影响,说明发生结合的是多对而非单对蛋白质分子 . 将 95 %的微球被剥离时对应的壁面剪切率设定为临界剪切率,由大量实验结果拟合得到了临界剪切率与配基面密度间的定量关系 . 在受力分析模型中,考虑到多分子的结合,以及分子键位置不同造成的力臂长度的差异,最终计算得到单对配基与目标分子的平均结合力约为 342pN.  相似文献   
9.
对单根DNA分子的操纵和拉伸可以直接研究DNA的弹性等力学性质. 首先通过将金沉积到云母表面制备了表面粗糙度小于0.3 nm的金膜,然后一段硫代的单链DNA (100 bases) 吸附到金膜表面.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DNA吸附在金膜上的表面形貌. 进一步用原子力显微镜的力曲线模式拉伸DNA分子,在50%的情况下DNA可以被针尖拉伸,观察到了由于针尖和DNA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导致的多种不同力曲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