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处理U251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藏红花素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②藏红花素增加了U251细胞胞浆内钙离子的含量,并上调了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的表达。③藏红花素处理后的U251细胞内质网相关凋亡分子CHOP,Caspase-4,JNK活性明显增高。结论:藏红花素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性凋亡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生长及凋亡蛋白抑制因子Survivin和L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藏红花素培养液,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观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C6细胞的生长活性;通过相差显微镜和Hoechst荧光染色法观察C6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urvivin和L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6胶质瘤细胞经藏红花素作用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用含2、4和8 mg/ml藏红花素的培养液作用48h后各组C6细胞的OD值分别为0.732±0.013、0.421±0.010和0.289±0.017,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6.8±0.01%、58.0±0.02%和71.1±0.02%,其中4 mg/ml和8 mg/ml藏红花素实验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与阴性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相差显微镜和Hoechst荧光染色法观察显示实验组C6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C6细胞Survivin和Liv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藏红花素能明显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体外生长,其抑制作用与诱导C6细胞发生凋亡和下调凋亡蛋白抑制因子Survivin和Livi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处理U251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藏红花素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②藏红花素增加了U251细胞胞浆内钙离子的含量,并上调了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的表达。③藏红花素处理后的U251细胞内质网相关凋亡分子CHOP,Caspase-4,JNK活性明显增高。结论:藏红花素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性凋亡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控制性皮层撞击法建立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通过脑含水量测定和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藏红花素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①藏红花素显著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程度.②藏红花素显著减轻创伤性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损伤.③藏红花素显著提高了脑组织SOD和GPX的活性,降低了MDA水平.结论:藏红花素通过抗氧化活性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点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选择性迁移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model组,n=20),假手术组(sham组,n=20),造模1 d后较早BMSCs移植组(early组,n=20),造模7 d后较晚移植组(late组,n=20)。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并结合低血压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于不同时间点尾静脉移植GFP+BMSCs。造模后1、3、7、14 d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模型损伤区域大鼠皮层和海马部位的SDF-1α和MCP-1的表达水平,28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改变,32 d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观察GFP+BMSCs的分布情况。结果:水迷宫实验表明细胞移植组相比sham组参数有显著提升,且early组相比late组表现更好(P0.05);GFP免疫组化和western结果表明,early组BMSCs移植后分布于海马更多(P0.05),而late组中BMSCs在皮层分布更多(P0.05);ELISA结果表明,造模后1 d模型大鼠海马区域的SDF-1α和MCP-1的表达水平呈现短暂的相对性上调(P0.05),而造模7 d后相关皮层区域的SDF-1α表达缓慢上调(P0.05)。结论:造模后早期(1 d)移植BMSCs比晚期能更好的改善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造模后SDF-1α和MCP-1的时空变化可能介导了BMSCs的选择行迁移,后者直接决定了对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改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