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构建能在大肠埃希菌(E.coli)和铜绿假单胞菌(PA)间高效接合转移的质粒.方法 通过NCBI blastn程序分析质粒pCVD442接合反应起始序列oriT,PCR扩增oriT后插入pMD18-T,再将pMD1 8-oriT转化E.coli DH5α,经酶切、测序验证后用SmaI和HindIIII双酶切亚克隆至质粒pUCP24,获得质粒pUCP24T,将pUCP24T转化E.coli后研究pUCP24T从E.coli到PA的接合效率和质粒稳定性等.结果 成功构建pUCP24T重组质粒,在E.coli和PA的接合实验中,E.coli(pUCP24T)-PA共培养2h的接合效率平均为3.588×10-2,按12 h一代连续9代继代培养108 h,抗生素压力下质粒保存率为98.29%,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中质粒保存率为21.76%.结论 成功构建高接合效率的接合转移质粒pUCP24T.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和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一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和整合酶基因检测,并对VIM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该菌株aac(6′)-Ⅰb、blaCARB、gyrA、oprD2、ant(2″)-Ⅰ、qacE△1-sul1、blaIMP-I、blaTEM、blaVEB、aac(3)-Ⅱ、ant(3″)-Ⅰ、intⅠ1、blaVIM基因均为阳性,而aac(3)-Ⅰ、aac(6′)-Ⅱ、blaGES、blaGIM、blaOXA-10群、blaPER、blaSPM、blaSHV、blaDHA基因均为阴性,VIM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经BLAST同源性分析表明为VIM-2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基因。管壁涂有季胺类、双胍类消毒剂和磺胺的II代导管的抑菌效果需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Vitek-AMS系统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方法的敏感性和特性。方法:用Vitek-32仪器法、双纸片协同试验法检测45株ESBLs阳性和45株ESBLs阴性菌株,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itek-32仪器法检出45株ESBLs阳性株中的43株,而双纸片协同试验法仅检出38株,45株ESBLs阴性株用两法检测均为阴性。Vitek-AMS仪器法检测ESBLs的方法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100%,而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分别为84.4%和100%。结论:Vitek-AMS系统检测ESBLs的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双纸片同试验法,且操作简便,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将其作为初筛ESBL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耐药特点和基因型分布。方法对该院2001年7月至2003年8月间临床分离保存的208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双纸片法进行ESBLs初筛,用NCCLS1999年推荐的确证方法进行ESBLs确证。并采用PCR扩增和PCR产物测序方法对产ESBLs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分离到产ESBLs细菌76株,总检出率为36.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为41.9%(39/93)、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32.2%(37/115),产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ESBLs细菌对青霉素类、环丙沙星及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加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或他唑巴坦后耐药率有明显下降;PCR初步分型结果表明:TEM型42株(55.3%),均为TEM-1型,CTX-M型27株(35.5%),SHV型33株(43.4%)。结论产ESBLs细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CTX-M型和SHV型是该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ITS序列分析与MALDI-TOF MS质谱技术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状真菌常用的鉴定方法为形态方法和基因鉴定方法,前者限于检验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后者操作繁琐,费用略昂贵,不适合常规开展。因此,寻找丝状真菌快速鉴定方法势在必行。本文采用VITEK MALDI-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IVD数据库(3.0版本)对临床分离的254株丝状真菌进行鉴定,并以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为标准,验证MALDI-TOF MS质谱技术鉴定丝状真菌的准确性。结果表明MALDI-TOF MS质谱技术可以对大部分丝状真菌实现快速、准确的鉴定,其中对毛癣菌属(100%)、毛孢子菌属(100%)、毛霉菌属(100%)、曲霉菌属(96.5%)准确率很高,对犬小孢子菌(75%)、镰刀菌属(50%)、新月弯孢霉(46.2%)准确率较低,对丝状真菌鉴定的总体准确率为86.36%,与ITS测序分析符合率为83.97%。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发生率和药敏情况,为防止这3种细菌产ESBLs菌株的传播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药敏试验用K-B法,ESBLs初筛用双纸片法,ESBLs确证用NCCLS1999年推荐的确证方法.结果:产ESBLs耐药菌占全部分离菌的33.2%,其中各细菌ESBLs发生率大肠埃希菌为28.6%,肺炎克雷伯菌为34.1%,阴沟肠杆菌为40.5%.对实验所做抗生素,ESBLs阳性株比阴性株具有更高的耐药率和更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ESBLs发生率较高,较往年有上升趋势,ESBLs菌感染的治疗仍以亚胺培南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的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进行相关耐药机制的分析。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检测细菌对16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qnrA、qnrB、qepA和aac(6′)-Ib,并对阳性的aac(6′)-Ib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0株耐环丙沙星的大肠埃希菌中,2株(6.67%)检出qepA基因,8株(26.67%)检出aac(6′)-Ib基因,经测序证实其中6株为aac(6)′-Ib-cr(20.0%)。未检出qnrS、qnrA和qnrB基因。结论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携带aac(6′)-Ib-cr和qepA基因,引起质粒介导的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低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CNSE)的耐药机制,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A、B、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和esbls基因,并用核酸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2008-2011年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4154株,四年间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并未显著升高(P>0.05).对于CNSE而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别是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在90%以上.从338株CNSE中随机挑选出182株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esbls基因tem、ctx-M、shy和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的阳性率分别为36.8%、31.9%、19.8%、2.2%和3.3%.kpc和imp主要在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未检出其他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包括ndm-1基因.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CNSE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ndm-1不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