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制备鼠源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抗体定量参考品,建立小鼠HEV IgG抗体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制备鼠源抗-HEV IgG参考血清MS1,以世界卫生组织人源抗-HEV Ig标准品(NIBSC code:95/584)对其进行标定并检测其稳定性;以标定的参考品为标准,建立小鼠HEV IgG抗体定量检测方法,对线性、范围、重复性、准确度等进行验证,并对戊肝疫苗免疫后小鼠血清进行HEV IgG抗体定量检测。结果制备的MS1血清含量为30.9U/m L(95%CI:±1.1),CV为4.8%;加速稳定性试验和冻融稳定性试验中,MS1含量CV均15%。建立的小鼠抗-HEV IgG抗体定量检测方法在0.01~0.15 U/m 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灵敏度为0.007 U/m L;对高、中、低3份不同含量抗-HEV阳性小鼠血清重复检测3次,CV均10%;加样回收率为83.8%~107.7%。戊肝疫苗免疫1 w,3 w,5 w时,小鼠血清HEV IgG抗体均值分别为0.3 U/m L、39.4 U/m L、345.4 U/m L。戊肝疫苗初次免疫小鼠1 w后抗体阳转率为100%,但抗体均处于较低水平;血清抗体水平随着免疫针次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制备的鼠源HEV IgG抗体定量参考稳定性良好的,建立的小鼠HEV IgG抗体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及准确度,可用于小鼠实验中戊肝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凋落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对比凋落物内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选取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海滨区3个林龄木麻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凋落物内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凋落物外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内生细菌,中龄林凋落物内外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其次是幼龄林,成熟林最低。菌群群落组成分析表明: 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最为丰富(约占总数的80%);属水平上,短小杆菌属、Jatrophihabitans、分支杆菌属、放线孢菌属、Mucilaginibacter、假单孢菌属等在不同林龄间表现出显著差异。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凋落物内生细菌受林龄的影响较大,而外生细菌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木麻黄种子化感潜力最强,且其中含有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等化感物质,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参与了化感物质的合成。凋落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木麻黄的化感作用有一定影响,这为探讨微生物在木麻黄凋落物降解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左林芝  黄蕊  张雅倩  陈盼  李蕾 《生态学报》2020,40(17):6086-6095
以海南海口桂林洋滨海立地上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短枝木麻黄为研究对象,采集凋落物和林地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Miseq PE300测序平台对凋落物内外真菌IT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凋落物内外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凋落物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样品获得669476条有效序列,隶属6门23纲59目119科212属314种。3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外生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内生真菌。(2)内外真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共性,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门,煤炱目、炭角菌目和木耳目为内外真菌共同优势目。Coniochaetales、Magnaporthales等4个目仅在凋落物内部分布,而蛙粪霉目、丝孢酵母目为外生真菌特有菌群。(3)木麻黄凋落物pH值和有机碳显著影响着凋落物内生真菌群落结构,而土壤容重和铵态氮显著影响着外生真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为探讨微生物在木麻黄凋落物降解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网络分析的生态文明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盼  施晓清 《生态学报》2019,39(10):3787-3795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后,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文明范式。自提出以来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时间尺度上的系统分类和归纳。为此,借助文献分析常用软件——Cite Space,分别对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近20年中文数据库中生态文明相关文献进行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及关键词演进网络分析,以明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及前沿,并在梳理生态文明内涵演化趋势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现状及不足。研究表明:(1)作为生态文明研究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国早在1983年就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的不可或缺性,其文献发表量占总数的93%,节点中介中心性为0.56,远高于其他各国,具有重要的领域影响力。尤其在2012年后,这种影响力呈增速扩大态势。(2)国外研究主要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探讨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等。(3)国内研究可分为生态文明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三大主题。其中对内涵的界定和扩展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前,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成为研究热点。(4)已有文献中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家、省、市为主,倾向于建设现状的静态评估;我国政府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指标体系部分兼顾了评价的长期性及动态性,主要适用于省、市,缺乏国家尺度的整体评估。在评价方法上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化的研究。未来还应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时空分异以及相应的动态趋势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大数据等工具不断完善和丰富其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