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多花筋骨草是一种在江南广泛栽培的园艺植物,2005年秋,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发现其黑胫病。该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最严重的是花期。黑胫病首先在寄主下部叶片的叶柄处发病,病斑初期为褐色、水渍状,很快变黑,最后整株枯萎死亡,典型症状是胫基部变黑腐烂。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与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侵染多花筋骨草的6个分离菌株均被鉴定为多喙茎点霉Phoma multirostrata。致病性试验表明,多花筋骨草是多喙茎点霉的寄主。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林龄的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人工林(纯林和混交林)经营模式下福建柏不同时期生长指标及器官养分的差异,并结合各器官养分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以揭示福建柏生长特性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增加,两种经营模式的福建柏密度均显著减小,但总蓄积逐渐增加,而混交模式下福建柏不同生长时期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同林龄的纯林。(2)两种营林模式下的福建柏叶片碳(C)、氮(N)元素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磷(P)含量在15年生时最高,在生长前中期混交林P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钾(K)含量则在21年生时达到峰值,而混交林叶片K含量也低于纯林,这种差异在33年生时达到显著水平。(3)枝条N、K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减少,纯林枝条K含量高于混交林,混交林N含量则高于纯林;两种经营模式福建柏枝条C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含量则呈相反变化趋势。(4)树干C含量随着林分生长而增加,N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树干P含量随着林龄增加显著下降,且混交林P含量低于纯林,但差异不显著;纯林树干K含量在生长前期略高于混交林,但在生长中后期其含量显著降低,混交林K含量则显著升高。(5)根的C、N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减少,混交效益显著降低了根的C含量,并提高了其N含量;P与K含量变化差异较大,混交效益也会促进二者在福建柏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4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首先收集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CVST患者的人口学、危险因素及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血脂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红细胞沉降率、脑脊液压力、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资料,并以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暴露分组,将m RS为0~2分的CVST患者纳入转归良好组(n=31),将mRS评分3~5分患者纳入转归不良组(n=9),对比上述统计指标,并筛选p0.01选项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是否为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转归不良组中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比例显著少于转归良好组,发病至治疗时间较转归良好组长,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行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均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为保护因素。综上,D-二聚体和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过长或为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行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或能改善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相似文献   
5.
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773例临床上疑为细菌性腹泻病的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 773例标本中分离出阳性菌株671株,总检出率为86.6%。其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及耶尔森菌3种致病性细菌占阳性菌株的54.5%,肠杆菌属、非发酵菌群、酵母样真菌、肠球菌属、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枸橼酸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占阳性菌株的45.5%。埃希菌属及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及氨曲南耐药率低(16.4%以下),而肠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G^-杆菌中ESBLs的检出率为38.3%,其中大肠埃希菌占66.7%。结论 埃希菌属是儿童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致病菌(50.2%),且耐药率及ESBLs产生率高,但肠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检出率也较高(45.5%),且耐药率高,可能与抗生素广泛使用,肠杆菌群失调有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