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用30—70GyX射线照射小麦幼苗(浸种后5天)后发现根毛区到根尖的距离缩短,根毛变密,根毛长度为对照的2—3倍。照射后2—3天就可看到该现象。根毛着生处到根尖的距离随剂量增加而减少,甚至根尖全为根毛所复盖,另外还看到有分叉的根毛。根尖纵切片表明根尖分生区随剂量增加而缩小,分生区后接着就出现输导组织。玉米和黄瓜也有类似现象。这现象说明根细胞的分裂过程对射线很敏感,而分化过程则相当耐辐射,细胞分裂停止后立即转向细胞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3.
以玉米根部不同区域(分生区、伸长区和分化区)为材料,进行冷冻蚀刻,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胞核大小、核孔复合物数量及孔径进行了测量,证明根尖细胞在整个发育周期中,细胞核膜孔总量几乎不变旭核孔复合物的孔径差异颇大。分生区核孔复合物的孔径平均约50 nm;伸长区有80%核孔直径为80 nm;分化区核孔直径恢复到50 um。这些复合物孔径的变化周期与Jordan等(1980)由玉米根部观察到三个区域的染色质变化相符,在细胞伸长区常染色质多,合成RNA旺盛,核孔复合物开大,以利RNA进入细胞质合成蛋白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液泡的起源与发育目前存在多种看法,Mesquita(1969)认为是由粗糙型内质网膨大形成液泡前体,然后发育成液泡,Bowes(1965)则认为根的分生区细胞液泡来源于内质网,而非分生区细胞的液泡则来源于线粒体或质体的降解;Sitte(1961)认为液泡由部分细胞质溶解后形成液泡膜  相似文献   
5.
用在强光下固定观叶菠萝自顶端至基部6层叶片的方法,发现第1层至第6层叶片的叶绿体内均有一种球形物质,用常规电镜的双染色法不能使之着色,其随阳光强弱有明显的日变化,即8:00尚未出现,10:00出现少数,12:00大量出现,14:00数量大为减少,16:00消失。基部老叶片内球形物和淀粉颗粒极少,用四甲亚胺高碘酸银法染球形物成黑色,证明为复合碳水化合物,推测可能为光合碳循环的中国产物在不能输出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7.
生物固氮的过程是把大气氮素还原为氨,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的氮素营养。在共生固氮过程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有着较为严格的宿主专性关系,如苜蓿根瘤菌只诱导苜蓿植物结瘤固氮,豌豆根瘤菌只诱导豌豆植物结瘤固氮。  相似文献   
8.
样品制作中选用的固定剂不同,在电子显微镜下所得的图象差异甚大。高锰酸钾固定的样品中(Luft 1956,Mollenhauer1959),液泡是一个空泡,核也是一个空泡。用四氧化锇(Palade 1952)和醛类-四氧化锇双固定的样品(Sabatini等1963)核内有物质,但液泡仍是一空泡。所有电子显微技术样品制作都离不开固定、脱水、包埋等过程中化学试剂的反复处理,化学试剂处理细胞会抽去部分细胞内含物;或与细胞某些内含物结合形成络合物。从而  相似文献   
9.
磷酸脂酶是水解磷酸与碳之间的键的一种专一性酶。按照它们活性最适宜的pH值分为碱性(pH9.4),酸性(pH5.0)和中性(pH6.5)三种。酸性磷酸酶的定位一般用Gomori的方法;碱性磷酸酶定位的方法在植物上还很少见报道,近年来国际上多用  相似文献   
10.
玉米根尖细胞中液泡发生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