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1964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3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蝗科的种类虽然是常被用来作外部形态的比较研究,但是关于整个骨胳和肌肉系统的研究却并不很多。Snodgrass在他的一系列的报告(1927,1928,1929,1935,1937)中,曾经对美洲的卡罗来纳蝗(Dissosteira carolina(Linnaeus))的骨胳肌肉系统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张光朔(Chang,1931,1933)曾经作了车蝗(Gastrimargus(Oedaleus)  相似文献   
2.
鳞翅目幼虫分科检索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幼期分类的发展是比较晚近的;但不论在理论上或实用上都很重要。国外对於鳞翅目幼虫(通称蠋)的分类进展很快,而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研究。过去作者(陆近仁,1943)虽在昆明做过一些工作,但不过是一个起始。我们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自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後,由於政府的重视,各研究机关的配合研究,治蝗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并确定了“掌握有利时机,消灭於三龄之前”的防治方针。  相似文献   
4.
Aediodina quaternalis(Lederer,1863) 台湾(Shibuya,1938;Klima,1937).Ambia albobasalis Caradja & Meyrick,1934 华东(Klima,1937);广东(Caradja & Meyrick,1934).A.amoyalis Caradja,1925 华南(Klima,1937);福建、广东(Caradja,1925).  相似文献   
5.
胡经甫(1938)的“中国昆虫目录”中螟蛾科部分是根据Caradja(1925)的著作所编的共为587种。作者等根据能搜集到的Shibuya(1928)、Caradja(1926—1939)、Caradja & Meyrick(1933—1937)以及其他文献的记载,加入了台湾和其他省市的未列入种类,总数增至1,174种和106亚种(及变种,变型),以作  相似文献   
6.
鳞翅目幼虫(通称蠋)头部的构造比较特殊,到现在还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我们试用家蚕来解释和统一这些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前言 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bner)是世界性杂谷类的重要害虫。国外研究较多(Brindley and Dicke,1963);我国在解放以后,对于它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关于这一害虫的内部生殖器官似及精珠的构造等报导尚少。生殖器官和精珠等的研究,不但可以明确其构造,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它的生殖特点,有助于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动,并为研究导致不育性等问题提供有用的资料。 本文为玉米螟生殖器官研究的一部分,记述雌蛾的内部生殖器官以及精珠的构造等。  相似文献   
8.
胸部的肌肉除包括胸节内及胸节之间的肌肉外,还包括活动头部、颈部以及附肢的肌肉,活动头部及颈部的肌肉位于前胸,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头部中已经记述(55—66),这里须补充三对位于颈部腹面的肌肉(67、68、69)。  相似文献   
9.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和其他一些夜蛾幼虫的胸部和第九腹节上有一种特化的体毛。这种体毛有一个凹陷;毛很细,从凹陷底部的毛窝中伸出:凹陷的壁上有很多黑褐色的小突起,伸入陷腔内。我们称这种特化毛为陷毛(bothriotrichium)。前胸每侧各有两根,中胸、后胸及第九腹节每侧各有一根。这种陷毛显然一直被忽视,以及没有被仔细地观察和正确地描述。 作者将粘虫幼虫的陷毛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本文除描述了末龄幼虫陷毛的构造外,还比较了这种特化毛在各龄幼虫中的变化。在第一龄幼虫中,各体节的体毛都相似。陷毛是在第二龄幼虫中出现,但是陷毛的陷壁较直而光滑,小突起仅发生于陷口周围的表面上。在后龄幼虫中,具突起的部分向内倾陷,形成漏斗状的构造。各龄中毛的长度等亦有变化,可以陷毛指数来表示各龄间的差异。 这种特化毛的出现,不但可以用作研究体毛同源的根据,而且在有些类群中,也可用来区分近缘种。在夜蛾科中,陷毛仅发生于某些亚科的种类中,并且与幼虫的生活习性等有着一定的关系。陷毛的功能目前还不清楚,需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东亚飞蝗骨骼肌肉系统研究的第二部分,详细记述和讨论胸部的骨骼及肌肉,包括足及翅;并且与非洲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oides (Reiche et Fairmaire))、卡罗来纳蝗( Dissosteiracarolina (Linnaeus))及沙漠蝗( Schistocera gregaria (Forskal))等作了比较。根据第五龄蝗蝻翅芽的气管分布及成虫翅脉基端与翅关节片的关联,我们对于前、后翅的肘脉及臀脉等作了探讨。我们看到有六对肌肉为以往有关蝗虫解剖的文献中所没有报导过。它们是:前足基节前旋肌(77)、前足转节腹提肌(83)、中足转节第二背提肌(117)、中足转节前腹提肌(118)、中足转节后腹提肌(119)、后足转节背缘后提肌(150)。我俩认为前足基节前旋肌的发现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一肌肉对于前足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胸部肌肉的总数是103对,其中38对属于前胸,35对属于中胸,和30对属于后胸。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16对肌肉,其中9对属于中胸和7对属于后胸。作者将这些肌肉统称为初羽肌,因为这些肌肉仅出现于各龄蝗蝻及初羽化的成虫,而在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