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为探究北盘江大峡谷流域内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情况,于2017年10月对该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7门40属61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分别为21种、19种和12种,分别占到34.43%、31.15%和19.67%,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 298.33(375~9 500)ind./L,Shannon-Wiener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浮游动物3门12属21种,其中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分别为11种、5种和5种,各占到52.38%、23.81%和23.81%,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36.11(55~1 437.5)ind./L,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本研究结果该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2.
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的栖息地环境选择偏好,对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5个样点进行了鱼类采样和生境测量。共采集到130尾秦岭细鳞鲑样本,样点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10±0.07)尾/m,两个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与秦岭细鳞鲑密度分布呈正相关的因子依次为坡度、跌水区密度、海拔、粗糙度、遮蔽度、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流速,与密度呈负相关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河宽、水深和溶氧。冗余性分析(RDA)筛选了坡度、粗糙度、遮蔽度、海拔和跌水区5个关键环境因子。基于关键环境因子的实测值建立了栖息地适合度曲线,秦岭细鳞鲑分布的最适坡度范围为5%-10%,海拔分布范围为1500-2000 m,粗糙度范围0.3-0.4;跌水区密度范围12-18个/100 m,遮蔽度在0.5以上。  相似文献   
3.
拉萨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生物入侵,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谢通门至尼木江段共采集拉萨裸裂尻鱼694尾,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种群资源利用状况及渔业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拉萨裸裂尻鱼年总瞬时死亡率(Z)分别为0.81和0.78年^-1,雌雄种群自然死亡率(M)分别在0.17~0.27和0.21~0.33年^-1,雌雄鱼的当前捕捞死亡率(Fcur)分别在0.54~0.64和0.45~0.57年^-1.拉萨裸裂尻鱼雌鱼种群繁殖潜力比为10.1%~17.9%,全部显著低于下限参考点(F25%),雄鱼种群繁殖潜力比为28.3%~43.6%,仅有22.3%的比例高于目标参考点(F40%).表明在现有的渔业管理政策下,拉萨裸裂尻鱼资源已被过度开发.通过模拟14个不同的渔业管理政策,评估起捕年龄和禁渔期对拉萨裸裂尻鱼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将其起捕年龄设置为不小于10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实现对其资源的有效养护.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和微卫星标记比较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和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 Mori)的分子遗传差异,为澄清其分类地位争议提供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扩增217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序列,共获得45个单倍型,类群间无共享单倍型;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三个细鳞鲑类群呈独立的支系;(2)基于14个呈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尖吻或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3)基于线粒体D-loop和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计算出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都远高于0.25表明三个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极高。这些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细鳞鲑之间遗传分化程度高,结合前期发现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细鳞鲑类群有明显形态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它们之间地理隔离已久的现状,研究初步判定秦岭细鳞鲑为独立物种,并建议以Brachymystax tsinlinge...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贵州从江及邻近的榕江、黎平和锦屏以及广西三江、湖南的通道和靖州等地稻田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的遗传结构及系统关系, 研究基于mtDNA Cyt b基因测序技术对6个地理群体进行了分析。447尾稻田鲤中共界定出29种Cyt b基因序列单倍型, 结合NCBI中鲤同源序列的系统发育和序列比对分析表明, 从江及邻近苗侗族地区稻田鲤是一个含欧亚2大谱系、3个鲤亚种和多个母系血统成分的混合群体, 主体类群是华南鲤C. carpio rubrofuscus, 同时混有欧洲鲤C. carpio carpio和远东鲤C. carpio haematopterus, 遭受国内外鲤养殖品种的遗传渗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 欧洲鲤亚种群体为低Hd低π, 遗传多样性贫乏, 远东鲤和华南鲤2个亚种群体呈高Hd低π特点。华南鲤6个稻田群体除锦屏为低Hd低π外, 其余都为高Hd低π, 从江的Hd最高, 黎平的π最高。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AMOVA)分析显示, 谱系间和亚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 锦屏和三江与其他群体存在中等-高度的分化等级, 其余群体间分化较弱, 群体间变异贡献率为16.69%, 群体内为81.14%。综合分析表明, 从江及邻近地区稻田鲤群体间存在有限的遗传交流, 群体内和群体间有不同的遗传结构。研究丰富了该地区稻田鲤遗传背景资料, 可为湘黔桂交界苗侗族地区稻田鲤的种质资源鉴定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特有种,由于酷渔滥捕和外来种入侵等因素,其种质资源衰退严重。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2012年4月至7月和2013年3月于雅鲁藏布江拉孜至尼木江段共捕捞双须叶须鱼956尾,采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现状及管理措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雌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52/年,雄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70/年,雌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 Fcur)范围分别为0.10—0.17/年和0.35—0.42/年,雄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Fcur)范围分别为0.14—0.24/年和0.46—0.56/年。双须叶须鱼雌性和雄性种群的产卵潜力比(SPR)范围分别为3.1%—6.7%和9.8%—18.2%,均不高于下限参考点(25%)。这说明当前的管理政策不能对双须叶须鱼进行有效的保护,其种群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通过评估14个渔业管理措施对双须叶须鱼种群资源的保护效果,发现将起捕年龄提高至不小于15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有效地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