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精氨酸作为一种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碱性氨基酸,是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1],对肠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维持细胞形态结构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2]。对陆生动物如羊[2]、仔猪[3,4]和鼠[5]等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精氨酸能显著提高肠道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从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目前,在鱼类的相关研究中,Cheng等[6]报道在饲料中添加精氨酸或谷氨酰胺能显著提高杂交条纹鲈(Motone chrysopsxMorone,saxatilis)和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7]前肠和中肠的皱襞和微绒毛高度,增大肠道吸收面积。肠道是动物吸收利用精氨酸的  相似文献   
2.
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酵母水解物替代鱼粉适宜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添加酵母水解物替代不同比例鱼粉, 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5%、5.0%、7.5%、10%和12.5%,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8%、16%、24%、32%和40%, 通过评估生长性能、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等指标评价酵母水解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的影响。选择健康凡纳滨对虾[初重(0.630.01) g]随机分为6组, 每组3个重复, 养殖8周。结果表明, Y2.5和Y5.0处理组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Y0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但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Y2.5组饲料系数和Y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 Y5.0组肝胰腺糜蛋白酶和Y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Y2.5和Y7.5组胰蛋白酶和Y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但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Y2.5组与Y5.0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Y2.5组与Y7.5组和Y0组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Y5.0组和Y7.5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以增重率为判据, 经二次曲线拟合得出, 获得最大增重率时酵母水解物添加量为1.62%, 替代鱼粉比例为5.19%; 酵母水解物替代鱼粉比例达24%时不会对增重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以黑水虻幼虫粉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FM)中10%(BSF10)、20%(BSF20)和30%(BSF30)的鱼粉蛋白质,共配制为四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0.88±0.01) g的凡纳滨对虾7周。结果显示, BSF10组和BSF20组对虾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但BSF30组对虾的生长性能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 BSF20组和BSF30组对虾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BSF30组对虾血淋巴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肝胰腺粗脂肪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BSF10、BSF20和BSF30组对虾血淋巴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SF10组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BSF20组对虾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BSF30组对虾肝胰腺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4.
研究测定了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对黄粉虫粉(TMM)、黑水虻虫粉(HIM)、乙醇梭菌蛋白(CAP)、荚膜甲基球菌蛋白(MCM)、小球藻粉(CVM)、棉籽浓缩蛋白(CPC)和秘鲁鱼粉(PFM)共7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ADCs)。试验配制1组含50%鱼粉的基础饲料,而7组试验饲料按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蛋白源配制而成,8组饲料都加入0.1%氧化钇(Y2O3)作为外源标志物。将初始平均体重为(9.95±0.50) g的杂交石斑鱼幼鱼随机分配到0.3 m3的玻璃钢桶中,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桶),每桶30尾鱼。经过5d的试验饲料饲喂驯化后,每天两次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样本。结果表明,7种蛋白源的干物质ADCs从高至低依次为:CVM>TMM=CAP=CPC>HIM=MCM=PFM。CV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包括蛋氨酸和苏氨酸)的ADCs最高。而HI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的ADCs低于其他组。CAP的...  相似文献   
5.
Wnt信号通路已被证实在细胞增殖分化、胚胎发育等多方面起重要作用,Wnt基因家族是重要的调节因子。为了了解更多的无脊椎动物Wnt基因相关的信息,本研究首次克隆并鉴定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的Wnt9α基因,命名为Lv Wnt9α,其基因全长c DNA为1 845 bp,包含长度为1 38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460个氨基酸,包括一个信号肽和一个Wnt1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分析表明Lv Wnt9α在被检测的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眼柄、肝胰腺、后盲囊、胃的表达量较高。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液中Lv Wnt9α基因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感染后48 h达到最高。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Lv Wnt9α基因表达量均在24 h达到最高水平,分别为对照组表达量的6.8倍和6.2倍。所有实验结果表明,Lv Wnt9α基因可能参与凡纳滨对虾先天性免疫应答途径。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0.1%三氧化二钇(Y2O3)为外源指示剂, 用“70%基础饲料+30%待测饲料原料”的方法配制实验饲料。测定初始体重为(19.28±0.10)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和棉籽浓缩蛋白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 6种实验原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37.27%—86.43%(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酶解大豆>黄粉虫粉>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其中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 乙醇梭菌蛋白次之, 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和小球藻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均显著高于棉籽浓缩蛋白(P<0.05); 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在79.97%—88.45%(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其中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和乙醇梭菌蛋白均显著高于酶解大豆、小球藻和棉籽浓缩蛋白(P<0.05); 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51.19%—97.48%(乙醇梭菌蛋白>荚膜甲基球菌蛋白>酶解大豆>小球藻>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 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3.25%—85.43%(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酶解大豆>黄粉虫粉>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 水解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在70.52%—90.51%(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各原料17种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与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上所述, 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和乙醇梭菌蛋白的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最高, 且和黄粉虫粉、酶解大豆及小球藻的脂肪、能量、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优于棉籽浓缩蛋白。因此, 荚膜甲基球菌蛋白、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酶解大豆和黄粉虫粉均是大口黑鲈比较理想的蛋白质来源, 可作为大口黑鲈饲料中替代鱼粉的候选物。  相似文献   
7.
研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IM:1.730)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720尾初始均重为(5.60±0.05) 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共设8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不同添加比例(0、0.1%、0.2%、0.4%、0.6%、0.8%、1.0%和1.2%)嗜酸乳杆菌的饲料, 养殖期8周。结果表明: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与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0.6%时, 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最低, 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蛋白质效率(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变化规律则与FCR相反。肝脏和肠蛋白酶(Trypsin, TRY)、淀粉酶(Amylase, AMY)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TRY、AMY mRNA表达, 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 肝脏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在添加量为0.6%达到最大值, 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添加量0.2%和0.4%达到最大值。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d, 石斑鱼攻毒后成活率(Survival rate, SR)随着嗜酸乳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以WGR为判断依据得出, 在饲料中添加0.42%嗜酸乳杆菌(0.72×108 cfu/g)可显著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 并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硫酸铜(CuSO4)、甘氨酸铜(Cu-Gly)、羟基蛋氨酸铜(Cu-HMA)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幼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00±0.00) g的珍珠龙胆270尾, 分别饲喂等氮等脂的3种试验饲料, 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1) Cu-Gly组和Cu-HMA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uSO4组(P<0.05); (2) Cu-HMA组肝体比、脏体比显著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 各组间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 (3) Cu-HMA组和Cu-Gly组脊椎骨铜含量显著高于CuSO4组(P<0.05); (4) CuSO4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且CuSO4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5) CuSO4组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 (6)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Cu-HMA组显著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 综合考虑生长、形态学指标、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 在饲料中添加Cu-Gly和Cu-HMA均能显著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肠道形态及血清脂质代谢, 进而改善生长。  相似文献   
9.
实验旨在研究荚膜甲基球菌(Methylococcus capsulatus, Bath)蛋白(MBM,斐康?蛋白)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MBM添加量分别为0、3.5%、7%和10.5%,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含量35%)0、10%、20%和30%,制得4组等氮等脂饲料,即MBM0、MBM10、MBM20和MBM30组,饲喂卵形鲳鲹幼鱼[初始均重(34.88±1.13) g]56d。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MBM含量的升高,各组间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BM30组肥满度显著高于MBM0组(P<0.05)。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MBM2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MBM0组和MBM10组(P<0.05)。MBM20组和MBM30组背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MBM0组(P<0.05),背肌粗脂肪与MBM替代鱼粉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M20和MBM30组血清甘油三酯显著低于MBM0组(P<0.05...  相似文献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PEPCK, E.C.4.1.1.32)是水生生物糖异生代谢的关键限速酶. 实验以杂食性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温和肉食性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凶猛肉食性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三种不同食性海水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 以糊精为饲料糖源, 分别设置不同饲料糖添加水平(低糖组LD、中糖组MD、高糖组HD)等氮等能饲料, 每种鱼分别随机选取60尾体格均匀的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实验, 同时克隆卵形鲳鲹胞质型PEPCK基因cDNA全长序列, 以期探讨不同饲料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PEPCK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 卵形鲳鲹PEPCK基因cDNA共2652 bp, 含1个编码624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 三种不同食性海水鱼类PEPCK的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显示相似度达90%以上, 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高的保守和同源性. 养殖实验结果显示: 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增加, 三种鱼肝脏中PEPCK酶活性均降低, 其中卵形鲳鲹、军曹鱼HD组PEPCK活性比LD组分别显著降低28.05%和26.03% (P0.05). 而其肝脏中PEPCK mRNA表达水平同样均随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增加而受到抑制, 其中罗非鱼、卵形鲳鲹、军曹鱼中LD组PEPCK的mRNA分别是HD组的100倍、4.3倍和4.77倍. 结果表明鱼类的糖异生能力可能与其食性有关, 三种鱼PEPCK酶活性与基因表达量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增加而受到显著抑制, 且mRNA表达抑制程度随食性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 以杂食性罗非鱼受抑制程度最高, 凶猛肉食性军曹鱼受抑制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